星期四, 十二月 06, 2007

跟在老人身后

早晨,老人们起的早,到菜市场转转,或是在路上溜达。周一到周五的早上人们赶着去上班,有时候前面走着老人,不方便着急赶过去,可跟在身后也确实急人。

门外的马路在修整、扩宽,路中间被挖下去了许多,只留下两边很窄的路给人们行走。同样是个上班的早晨,我恰巧被一个拄着拐棍的老人挡在身后,心里那个着急啊,心想能否让我赶过去。正着急的琢磨这事儿的当口,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从后面赶上来,从老人身边挤了上去。

路边放了块木板,小伙子顺着木板快速超前走,可却人仰马翻的滚到了中间挖下去的泥地上,脸和手都擦破了。

我暗自庆幸挤过去的不是我。

星期日, 十一月 18, 2007

轮回

父亲住院了。舅舅给我打来电话的时候,我有点儿六神无主的感觉,在网上跟领导请了假,就急急忙忙的赶回家。高速路上的车祸有好几起,过往的车辆被堵了1个多小时,才被缓缓的疏通了。心里着急,默念着早知道坐火车该多好。

感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舅舅的胆囊炎犯了,疼的浑身是汗的把父亲送到医院安顿好,检查完,这才有时间坐下来休息。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实在是心疼,一个是从小就疼爱我的舅舅,一个是生我养我的父亲,两个人的身体状况都这么差。

冬天,是老年人生病的高发期。即便是身体再好的人,这个季节也容易得病。如果你有幸在父母的身边生活,就多替他们操心。我们小的时候他们为我们操尽了心,现在我们应该为他们多用心,看看他们最近的心情是否愉快,想吃点儿什么,想去哪儿转转。亲情其实就是在这么多的细节中得到体现,每一次关心,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经过几天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这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好。

星期二, 十一月 13, 2007

基本的和简单的

上学的时候,写得一手好字(至少许多老师因此表扬过我),班级的黑板报的文字部分一直是我写的,后来学校的黑板报也是我写的,不仅因为字写得好看,而且我还能写多种字体,也因此对练字有了些兴趣。练过许多字帖的字,不过至今为止我见过最漂亮的字,是我二叔写的。

练字时间长了,发现最快速的练字方法是,每天只联系5个左右的字,利用空闲时间反复练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日复一日后,日常用到的字基本都能够写的比较漂亮,反而每天临摹好几页的字的练习方法速度最慢。

上学的时候被选进县篮球队。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2千米,然后是力量训练。记忆中的早晨都是在冬天,早上起来外面漆黑一片,只穿件绒衣就出门了。跑完步就开始蹲腿,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刚开始对篮球的兴趣特别大,总想着能够拿上篮球在场地上运球、偷懒,就在那个时候教练给我说了一句话:2年后再开始进入篮球技术训练,前2年是基本功训练。这句话至今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本功都是比较枯燥的,但绝对不是说它简单。2年时间里,教练给我打下了扎实的篮球基础,以致第一年上场比赛就入选了主力阵容,并且我出色的防守技术和良好的体能获得了教练们的认可,综合素质也位居前列。高2的市中学生运动会,我被评为最优秀运动员。从6年的篮球生涯开始,体育运动已经和我有了非常深的缘。

现在开始打羽毛球,同样的,空余的时间我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尤其是羽毛球基本功的相关资料,因为我知道,没有基本功的训练,羽毛球技术就不可能提高。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的习惯一直都是以基础为主。

父亲的年龄大了,疾病也随之而来。小时候父亲带着我一起跑步,现在我大了,我要带着父亲一起跑步,锻炼。还是从最基础的开始,我想用我的力量带给父亲健康。

星期一, 十一月 12, 2007

不知不觉的冬季

地球将会越来越暖,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留有印象,只是记不得从什么节目中听到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产生大热量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气候发生了改变,生态链中的一些环节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这些依旧不能阻止人类破坏环境的进程。

不知不觉,冬季已经来临。要说我们的祖先真的非常聪明,阴历的节气的确非常准确,该下雪下雪,该降温降温,前几天的雨水让气温一下低了,可能因为经常在室内呆着,所以对气温的下降并不敏感,经朋友的提醒才得知,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了。是啊,前段时间感冒的人特别多,干燥的天气和温和的气候让病菌有了滋生的土壤。

同样记不大清楚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蚊子也能够在冬季里生存了。如果小时候在冬季看见蚊子,一定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成为新闻,可现在不是了,冬季里有蚊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同事上星期还被蚊子在脸上叮了个疙瘩,他说他们家一年四季都要挂蚊帐。

记得04年去海南,一下子被那里的景色所吸引,当然,吸引我的还有哪里湿润、干净的空气,稀少的人群,还有不那么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这些都让我感觉新鲜,一下子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可以干净到这种程度。车站的椅子上没有一点儿土,天湛蓝湛蓝的,虽然热,但晚上吹着吊扇一样能够舒适的入眠。在海南旅游的那一周,可能是我长这么大拍照最多的一次,那里的海、椰子树、沙滩,还有景点的景观。直到今天,我仍然有一种再去一次的冲动,特别想在沙滩上晒晒太阳,渴了就在路边的小摊上买个椰子解渴。

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晚上几乎没有看到过星星,偶尔看到,也是稀少的。可是走到周边的乡村,就能看到满天的星光,不由得感慨,人们为什么都喜欢生活在乌烟瘴气的城市里,却不愿居住在乡村。山里的冬季还是分外明显的,说话的时候能清楚的看见哈气,每个人都穿着棉衣棉裤,脸被冻得红扑扑的。我觉得这才像是冬天。

星期五, 十一月 09, 2007

周末

周末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可以是星期五,也可以是星期六,星期日到底算不算周末我说不清楚。不过模糊归模糊,我的正常休息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影响,因为我的电话闹铃是周一到周五的周期。

因为概念模糊,所以朋友约吃饭或者打球的时候说周末,我就非常模糊,因为我不知道到底哪天才是周末,于是会在电话中问清楚到底是星期几,这样我才能合理安排周末时间。

今天在我的模糊概念中就是周末了,晚上可以考虑和朋友一起吃饭,不过手中要是有本不错的书,我可能更愿意安静的呆在家里看书。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那时候喜欢数学,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奥林匹克竞赛的书,周末的时候,同学在外面玩儿,我就更愿意呆在家里做那本书里的习题,感觉快乐无比。同学们来家里找我玩儿,都有点儿诧异,问我为什么周末还在家里做作业。

其实我很长一段儿时间都不是很清晰的知道,周末应该做什么,换句话说,周末的时间应该怎么打发。随着周末的天数的增加,现在更不是很清楚周末的具体安排了。

人需要有个兴趣爱好,就像当年上学的我喜欢数学一样。不过最近我仍然发现除了看书、运动,和朋友聊天也是个非常不错的时间消磨工具,当然,要和聊得来的朋友聊,和不投机的人聊天,只能让你逃跑的更快,不然就是没胃口,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身体的健康。

周一到周五是工作,周末才是生活,不会安排周末的人就是不懂得生活的人。

星期四, 十一月 08, 2007

托儿

秋天的天气比较干燥,我周围的好多朋友都得了感冒,前几天,我还是他们中唯一幸免的,昨天也觉得有点儿头晕,我估计是给他们传染了。

人病了就得打针吃药,我选择吃药。刚好在附近有一家药店,那里的药卖的特别便宜,从下午4点睡到晚上8点,觉得应该起来买点儿药,吃了晚上再接着睡,感冒能好的快点儿。

这家药店以前的方式我挺喜欢的,不打扰顾客,让顾客自己转,碰到问题的时候为顾客提供咨询和介绍。可今天进来却完全没有了之前的样子,那些药托儿们以工作人员的名义向顾客推荐那些给她们提成更高的药品。

我去药店之前给我一个卖药的朋友打电话,他问了我相关的病状,然后跟我说了3个药品让我买。进了药店我就想直接找到这3个药买了就回家,可讨厌的托儿硬是给我推荐了几款其它的药,我婉言谢绝了她们的服务态度马上就下降到最低点。这些托儿们在利用大众不懂药品的机会来赚取顾客更多的钱,这些钱是她们推荐给顾客药品为代价,而药品厂家利用了药托儿的专业和直接与顾客接触的机会,他们以给药托儿更高的回扣为条件,让药托儿帮忙销售自己的药。

如果这些药托儿是诚心诚意的为患者提供介绍和咨询服务,我想作为一个患者,我会非常喜欢她们的。可偏偏她们在利用我们之间的这层关系,利用她比我更懂药作为先导条件。每天来这家药店的顾客挺多的,我想每天被这些药托儿推荐出去的药也不会少。药厂之间不是比谁的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合理,而是在比谁雇佣了更多、更好的药托儿,并以此作为打开患者市场的工具。人类的良心就在这样的利用与被利用之间被金钱化、畸形化和妖魔化了。

这些托儿所做的龌龊的事儿,还被冠以“服务”的美称,这让我想起一些“特殊服务”也被冠以服务行业这个名词。那些托儿就是服务行业里那些特殊服务的人群,并自以为是的依然魔鬼样的存在着。

服务员从柜台给我拿药的时候都只会扔给我,我没有抬头,但我能够感觉到她的表情是明显带有不满情绪的,因为没有让她从我身上赚到更多的推荐费。我接受了这带有些鄙视的动作和表情,甚至还有嘲笑,不过我突然很想多学点儿医学常识,一方面能够预防生病,另一方面也能够买点儿实际需要的药品治疗。

托儿们,去死吧!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伟大

每天早上上班,都要走过的街道边上,有个妈妈每天都在路边儿给别人擦鞋,即使大冬天的清早她也一样,守着那块属于她做生意的地方。因为起不早,所以我不知道她早上什么时候会过来,也因为我几乎不穿皮鞋,所以从来没有照顾过她的生意。只是在下大雨的时候,这个妈妈才会缺席。

虽然这几天深秋的阳光很好,可是早晚还是很凉的。她的早餐大概是在家里吃过了,我想她一定是吃过了,否则早上这么凉,怎么能坐得住。偶尔中午回来取东西,看到她在吃午饭,一个馒头和从家里带来的白开水。吃午饭的时候,有人来光顾,她就把馒头放到口袋里,把杯子盖拧紧放在身边的地上,给客人擦鞋。擦完,她会习惯的把手在衣服上擦几下,然后继续吃她的午餐。

这个城市灰尘比较大,刚擦的皮鞋出门走一会儿,鞋面上就能写出字来,所以擦鞋的生意应该不错。可这个城市的冬季和夏季时间较长,春秋短。户外的工作会比较辛苦。可她一直都坚持在那里。

我没有见到过她的丈夫或者孩子来看过她,至少在上下班的路上,我没有见到过。

在这条街上,还有几个和她一样岁数的妇女做擦鞋的生意,不过都没有她的生意好,也没有她那么准时的每天守在这儿。附近店铺的人偶尔也会在这里擦鞋,都只光顾她的摊子。

她是一个挺快乐的人,闲暇的时候,她和旁边的人聊天、开玩笑,我看见她的笑容非常开心。

星期一, 十一月 05, 2007

黑狗

院子里不知道谁养了只黑狗,每次出入院门碰到它的时候,它都会静静的歪着头注视着我。它很少叫,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它叫。每有人从它身边走过的时候,它就歪着头静静的看着他们。

最近的气候非常宜人,老年人喜欢在太阳地里聊天、打麻将,它就陪着院子里另外两只狐狸狗玩儿,偶尔也凑到老人的跟前晒晒太阳。

我很少见到它睡觉,也许它只在自己的窝里睡觉。院子里另一只狐狸狗就特别喜欢打瞌睡,像只老猫,我经常看到这只狐狸狗围在老人的身边,卧在太阳地里睡。

看门的大妈自己做饭,每次开饭的时候,黑狗就摇着尾巴跟着她,但还是一声不吭,从没有发出过任何乞怜的叫声。我猜黑狗是这位大妈养的,因为黑狗从来没有跟在别人后面摇尾巴。吃饱后,黑狗会在院子里奔跑,从来不管别人怎么看它,就那么一直跑。来回跑几趟之后,它站在那里喘气,可从来不肯卧下来休息。

我发现我对它的兴趣越来越浓了,进出院门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看看它在没在,碰上的时候,我也会跟它微笑着打个招呼,也清楚的看到了它眼睛里流露出的友善,以及略微带有的调皮。

我没见过大妈给它洗澡,所以从来不弯下腰抚摸它,它也从来不往人跟前蹭。院子里一共有10多只狗,还有3只猫,我没见过它和谁打过架。有时夜里回来晚了,想看它一眼可却从来没看到过,我想它应该是睡着了吧。有时我也在想,它的爸爸和妈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它会是这么安静和温顺。

黑狗没有出过这个院子,最多就是在院门口的太阳地里站着,那个时候,大妈在打扫卫生,它就那么静静的站在那儿。每次出去、回来,我都希望能看到它,即使是静静的看它一眼,心里都会有一丝的愉悦。我打算把一些吃不了的食物拿给它,虽然它一点儿也不瘦,可我还是希望给它。

人们说的话它能听懂,可它的想法我们却不懂,呵呵,到底谁是高级动物,谁是低级动物呢?

星期五, 十一月 02, 2007

《创世纪》带给我的

我总是喜欢反复看老片子,每看一遍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悟。第一次看《创世纪》的时候,是同学买回来了整套碟,我们就几天不出门,一集接一集的把这部连续剧从头到尾的看完了,人和碟机受着相同程度的考验,而看到伤心处,两个大小伙也会情不自禁的落泪。现在回想起来,那仍旧是一段值得回忆的日子,狼吞虎咽的吃饭也能够让我们专心致志的看这部片子。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的确非常伟大,伟大到足以盖过一切。每一位演员传递给我的信息都那么到位。最近,我在土豆网上又把这部电视剧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仍旧那么吸引我。每一个主角的性格,剧情,其实里面带给我们的很多,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创业经历,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方式,需要照顾到的方方面面。做事就要像叶荣添那样,清楚的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并知道怎么将自己的理想变为显示,哪些该舍哪些该留。长辈们的话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蕴藏的道理年轻人一时半会儿不会理解的那么深刻。

看着电视剧,想着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能够做到剧情中的那些,应该会有幸福的感觉。

秋意正浓

昨天坐车经过这个城市最绿色的一条街道,发现街道两旁布满了落叶,顿时感到了浓浓的秋意,这才想起前两天在办公室里,明明看到外面阳光明媚但是我手脚冰凉,原来深秋已经到了。

这个城市的秋季会一闪而过,顿时有了一种拍照的念头,想要用照片留住这里短暂秋季的景色。与往年的秋季相比,今年的天气格外照顾我们,虽然秋风已经吹气,可却不那么咄咄逼人,今年的秋风显得格外和蔼,站在太阳地里,不用穿外套也暖融融的。

这个季节也非常容易生病,因为这里的干燥,让病菌有了滋生的良好环境,今年更是这样。因为坚持运动,我侥幸避免了病毒的侵扰。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便是这么美丽的深秋,也会有它不好的一面,但我想我们还是有办法预防和控制的。

这个季节到户外去是最舒服的,没有了夏天的炎热,也没有冬天的寒冷,只要你想,就立刻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看着那片绿色的植物,就联想到生命的意义,没有比这更让人心仪的了。这个周末,一定要遍览这个城市的深秋,如果可以,再去周围看看那些收获季节的景致,嗯,有点儿迫不及待了。

星期三, 十月 31, 2007

运动

一直都喜欢运动,从小瞌睡就少,这为我创造了晨练的条件,虽然有时会偷懒,可许多年下来也让自己从中获益良多。其实我一直都明白,工作忙、或者没心情等都是为了偷懒的借口,因为它们骗不了自己。前年因为《极限特工》又让我走进了健身房,是Vin Diesel给了我信心,每个人都明白一个健康的体魄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身边的一个朋友也一直都坚持锻炼,他的父亲也乐于此道。现在的周末忙得充实,工作压根儿别想来烦我,周六游泳或者打篮球,周日是羽毛球。我是打篮球出身,不过这项运动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反而羽毛球这项运动更容易普及,大家都忙着准备行头,队伍也逐渐扩大。我打算把它扩充到10人就打住,每周运动完,大家一起AA聚餐,其乐融融也。

因为自己原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深知基本功的重要性,打算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羽毛球的基本功练习资料,练习熟练后教给大家。运动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坚持,长时间的坚持能够让身体机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协调性、耐力、抵抗力、步伐等都会显著提高。记得当年教练跟旁人说:打了几年球,往那里一站,看着就是运动员,这是长期锻炼的结果。我想如果我们把周末运动坚持几年,站在那里,也应该会有运动员的气质,再穿上运动服,就更有韵味了。

在健身房结识了一些朋友,在锻炼的时候互相有个照应,能够向更大的重量冲击。篮球和羽毛球也是一样,因为有了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又因为这个爱好成为朋友。运动是一个创造缘分的平台,在这里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也没有能力大小区分,谁的运动水准高,大家就推举谁。我看到一些做官的在羽毛球馆非常虚心的向教练学习,让我一下子有了信心。

父母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别让一些不好的习惯侵蚀我们的健康。运动本就是这世上最好的医生,她让我们远离体弱,远离消沉,让我们不断的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

每天充满精气神的面对工作,照顾家人,欢笑着、享受着运动中的生命,想着都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儿。

星期二, 十月 30, 2007

挂念

虽然现在年纪已经不小了,可夏天生病的时候,还是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向她撒娇。听到妈妈挂念的声音,病早已经不重要了,不过还是遵照她的嘱咐回家休息。于是很自然的见到了爸爸,他的颈椎不好,这也是第一次我回家没有给他买烟,我想为他的健康着想。

回家的时候,见到了舅舅,他已经脱离社会10多年了,小时候他是最疼我的,在我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舅舅就带我骑摩托,还告诉我会车灯、远光和近光怎么调。那时候同学们都快嫉妒死我了,即便是在梦中,我想我也会笑出来。

爸爸前几天做手术,妈妈打电话过来让我回家陪床,可爸爸却执意不肯,今天打电话给他询问了病情,爸爸的语气中流露出的是喜悦。那一刻,我也笑了。

时至今日,父母教给我的道理才慢慢清晰起来,有些惭愧。亲情和友情一下子变重了,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议论了,能够分辨出对和错了。当这些道理在生活中指引我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挂念就越来越浓,原来迁就他们是那么幸福的事儿。我庆幸自己醒悟的不算晚,还有时间尽可能的迁就他们,给他们幸福的同时从中获得幸福。

妈妈的文化程度不高,可她到哪儿都能够有许多朋友,大家都喜欢和她聊天,希望我能够学到她那么好的程度,将来也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并且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我还要把这些道理告诉我的下一代。平凡并不意味着虚度,这里仍然会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今天打给爸爸的那个电话,我忽然非常挂念他们。

星期五, 十月 26, 2007

崇拜和喜欢

delicious blog是我最崇拜和喜欢的blog,至今为止仍然是这样,那种简洁至极的页面设计,看着都让人舒服,甚至有点儿陶醉,再配合精彩的内容(还要看你是不是del.icio.us的忠实用户),想不喜欢都难。至于崇拜,也是出于简洁的,今天关于blog的各种插件还有工具随处可见,但能将用户的留言放到右侧栏最上方的做法,我只在delicious blog看到,他们清楚的知道什么对del.icio.us才是最重要的。

还记得Twitter那简陋的风格吗?但它却做的尽善尽美,这和delicious blog完全重迭,在这里读者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可它却从不给读者娇惯的机会,可能正是这样的风格,加上del.icio.us的忠实用户,他们就完全不会有出格的想法了。这一点很有意思,当Fans从喜欢del.icio.us到阅读delicious blog,完全是一种从心底而出的喜爱,他们不娇惯,反而会给del.icio.us提出非常棒的建议,当然还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我对delicious blog的崇拜和喜欢让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和它保持一致,虽然设计不出那么精彩的页面,也没有那么多美学的讲究,可除了这种善意的简单,我别无他求。blogspot被墙,反而给我这个Blogger用户机会,能够在这里用另一个身份写字,反而有种更随意、更洒脱的感觉。

星期四, 十月 11, 2007

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今人们的工作压力大,时间也比较紧张,工作餐就经常在外面的饭馆吃。有的饭馆老板比较厚道,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在分量和口味上都没什么差别。有的老板就爱偷奸耍滑,有时连熟客也不放过,依然会在分量上面做手脚,更别说生客了。

碰到偷奸耍滑的饭馆老板,通常会有三种办法应对:1.当场翻脸,指责饭馆老板的不是;2. 不做声,但决定以后不再光顾这家餐馆;3.客客气气的和老板说明这次的分量明显不足。

第一种做法显然不够聪明,我们是来用餐的,何必搞得自己一肚子气,影响了食欲呢?难道还等着老板给你加一份餐?其实选择这种做法的人不在少数,我就亲眼见过不少。对于这样的老板,对他发脾气不会让他以泪洗面改过自新,大吵一通根本于事无补。

第二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大雨的时候,如果只有这家餐馆开着,肚子又不争气的咕咕叫,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吧?凡事总有个例外,想开点儿,别和这种偷奸耍滑的人一般见识,老子先填饱肚子,回头让同事都别来光顾,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第三种做法比较聪明,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战术。本来就经常光顾,因为这家老板找了个不错的厨子,可对老顾客缺斤短两就太不够意思了,客客气气的跟他说 清楚:下不为例,下次再看到你,他也同样会客客气气的补偿给你。做小生意的,难免有困难的时候,就像昨天晚上吃夜市,偏巧我坐的位置漏雨,笑着跟老板说帮 忙给换个位置,结帐的时候他主动免掉了我的零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退一步,海阔天空。

FeedBurner出状况有一段日子了,它的确是非常出色的Feed托管服务商,可谁让咱们一开始的时候没有用自己的子域名发布Feed呢。Keso的Feed地址变了,现在是:http://feed.keso.cn/PlayinWithIt,是用FeedBurner的MyBrand烧制的,有意思的是,在他blog右侧Subscribe to my blog下有这样一段话:

提示:使用下面“订阅到Google”的链接,中国大陆用户仍然可以正常订阅我的blog,我永远不会更换FeedBurner的RSS托管服务。

Keso也意识到了原先一味依赖FeedBurner在国内会有些不便,所以也用自己的子域名发布Feed,代替了原来的:http: //feeds.feedburner.com/PlayinWithIt这个FeedBurner提供的Feed。我们可以不用FeedBurner提 供的Feed,已经退了一步,但如果放弃FeedBurner,又有几个blogger能够做到呢?

在今年7月份FeedBurner的MyBrand服务完全免费后,我也用自己的子域名烧制了这个blog的Feed:http: //feeds.gongliang.com/gongliang,另一个是在FeedSky烧制的:http: //feed.gongliang.com。我的读者可以随意订阅其中的一个,不过为了省事儿,我只在blog页面中贴出了FeedSky的那个 Feed,对于一个blog而言,有一个Feed已经足够了。

Blogger的blogspot出状况的时间更久,但我还是坚持把这里每一篇post在那边也发一遍,随时都准备回到Blogger。我退了一步,希望能海阔天空。

Jaiku加入Google阵营

jaiku-joining-google

看到上面这个图释,我想大家已经非常明白发生了什么 - Google收购了Jaiku

Jaiku是一个类Twitter的互联网服务,不过它增加了聚合Feed的 服务,用户可以把自己的Flickr、del.icio.us、blog等Feed加入进来,在自己的Jaiku页面上形成一个丰富的信息集合。另一个我 比较喜欢的,就是它可以让用户对每一条信息进行评论,并且可以把自己不喜欢的信息标为Spam。

Google收购Jaiku,证明了类Twitter的市场价值和前景。Google一直都是尽量收购技术类型的公司,除了Youtube,几乎所 有Google的收购对象都是在快速成长之前就出手的。Twitter不适合Google的套路,因为它现在已经过于火热。不知道国内的类Twitter 服务是否有机会?

因为一直使用Twitter,在看到这个消息之后,Jaiku已经不能被正常浏览了,这多少为这一则好消息蒙上了些阴影,至少对于国内的Gfans 而言是这样。Google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定会为Jaiku带来大量用户,也会为Jaiku带来更多的技术支持及互联网资源的支持。Google收购 Jaiku的消息一定会为类Twitter服务带来收购热潮,不知道Twitter会被谁选中,又会是怎样的价格?

Twitter开始测试信息下方的文字广告时,Jaiku在每一个信息的页面右侧已经添加了Ads by Google的文字广告。看来Google的确看好类Twitter服务以及它的广告价值。

我更希望看到Jaiku加入Google阵营后,会与Gmail、Blogger、Picasa等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后所产生的效果,而这正是Google最擅长的事儿。

Blog Action Day

blogger认为自己应该有一个节日 - BlogDay,相关的介绍在这里。现在,又来了一个Blog Action Day,这个活动重新定了一个日子:每年的10月15日,每年一个主题,07年的主题是环境问题。BlogDay定的日子是每年的8月31日,旨在blog之间的互相推荐,有点儿类似当年的怪癖游戏。两个组织,两种目的,两个意义,都是为blogger而存在。

当年的怪癖游戏轰轰烈烈的在blog里面传递了一圈儿之后,现在几乎已经快被人淡忘了,游戏很难成为多米诺骨牌那 样经久不衰且经久流传的经典。如果bloggers在同一天里讨论同一个主题的事件,并且各抒己见,以目前全球blog的数量,一定颇为壮观,真知灼见中 不乏会出现一些闪光点。如果你一直关注互联网方面的blog,一定目睹过Google每推出一个新服务后在blog中触发的壮观景象,这和Blog Action Day的方式类似,都以某一个主题为讨论,口碑传播的力量下,类似环境问题这样的主题,又是大家都关心的,Blog Action Day的品牌将会很快被树立起来。这同样是blog的作用,我个人也更喜欢Blog Action Day的方式。

通过blog与读者分享心情、工作、经验和欣喜,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传播公益的事情,比如Kijiji的公益联播就被我一直放在blog侧栏中,而它最适合的传播地点,就是blog。Blog Action Day所做的事情,就是公益的:

你也可以在博客上放上Blog Action Day的宣传横幅,或者捐献你一天的博客收入给你认为好的环保基金。

集众所能,每一年,Blog Action Day都会为相关的基金会做出一点儿贡献,我希望他们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相信blogger也愿意对这样的活动做出自己的支持。如果愿意的话,就请在这儿注册你的blog,并为Blog Action Day做出一份贡献。

Kontactr - 帮你抵御垃圾邮件

blog的流行和Gmail的广受欢迎,让它们成了一对儿好搭档,把自己的Gmail地址做成图片挂在blog上。这么做的本意是好的,为了能让自己和读者更好的联络,但偏偏被有些居心叵测的人拿来利用,成了他们发送垃圾邮件的“助手”。

试用Kontactr有一段时间了,这是一个非常棒的E-mail联络工具,既能保护你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不被泄漏,又能让读者和你保持联系。

这里注册后登录,Kontactr会让你自己来决定你的Contact Page地址,比如我的是:http://kontactr.com/user/gongliang, 激活便可以开始使用。在Embed Widget(有Form和Ajax两种)和Buttons中,我使用的是后者。Buttons格式里,有文字链接、小图标和Kontactr大图标三种 样式,HTML Code和KPU Code两种语言格式供用户选择。我的blog用了HTML Code的Kontactr大图标:kontactrbig

Kontactr提供的服务的确非常棒,在这里,希望和你取得联系的人填入姓名、邮件地址、主题和信息内容,再填写随机图片中的验证码,最后点Send就可以发邮件到你的邮箱了。不过对于有附件要求的用户而言,Kontactr并不适合。

Kontactr也提供了“自杀”功能,点Close Account可以关闭服务。

你是哪一种链接标准

说到链接,我特别喜欢邦比快跑说过的一句话:链接就像金钱,只有流通了之后才会产生价值。链接标准是我个人为某些特殊链接下的一个定义:能够代表某一种标准的链接。这里的标准,你可以称之为行业标准,也可以称之为用户使用标准,而这个标准是被用于互联网中的链接上的。

今年的国庆长假在家看书,忽然想到的这个问题,觉得挺有意思。许多的bloggers都喜欢看书,看到精彩的书籍,就免不了要在blog上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我也是从Google成功的七堂课的blog心得知道了老白说真话,并一直坚持不懈的订阅到现在。

对于《Google成功的七堂课》这本书,豆瓣就做到了对其实施链接标准,尤其是对于在blog里面和众人分享心得的blogger而言更是这样。老白在blog帖子里做的就不如阿北那么好,对于《长尾理论》这本书,阿北的帖子里不仅放了《长尾理论》在豆瓣上的封面图片,还为其加了豆瓣里的链接。其实老白也可以在帖子里为《Google成功的七堂课》增加相关链接,毕竟这个相关链接是豆瓣专门为图书和blog之间的应用而做的,豆瓣的这个图书和blog应用中的链接,就是blog对图书的链接标准。比如我看到了老白关于《Google成功的七堂课》的阅读心得,想再看看这本书的相关介绍和评论,通过豆瓣做的这个链接标准很容易就能找到,如果真的想买,马上就可以根据豆瓣的价位展示在最便宜的网上书店下单。

当然,豆瓣也可以考虑将老白关于《Google成功的七堂课》的那几篇帖子收录到这本书的评论中去,作为用户参考的关于这本书的评论。至此,豆瓣的链接标准可以形成一个互惠互利的环状并告一段落。

相对于不同的用户,链接标准会有所偏差。比如,将某一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用超 链接的形式放到blog帖子里,有的人习惯用Google的搜索结果作为链接,有的人喜欢用百度的搜索结果作为链接。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有的标准都允许 存在偏差(误差),对于链接标准也不例外,所以当有偏差产生的时候,只要它是在我们的允许范围之内,都可以视之为标准的。

侧重点不同,链接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一篇向大家推荐一件便宜商品的帖子,对于这件商品的链接会指向购物网站,而一篇向大家推荐一件好商品的帖子,会将用户的使用介绍、体会、技巧等内容的地址链接过来。前者是推荐大家购买,后者是要和大家分享商品的相关信息,它们的链接地址显然是不相同的。

链接标准里面,有许许多多各种情形下不同的分类,但最重要的是,它对用户有用,用户接受并会主动将它视为链接标准,从而让它为自己和别人更好的服务。

星期六, 十月 06, 2007

固定模式

这其实是一个挺矛盾的说法,小时候学算数的时候,乘法口诀算是一个固定模式,因为如果不能熟 记下,接下来的乘法和除法压根儿就没法学,可再往后,到了学应用题的阶段,一道题往往都会有不止一种的方法解答。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基本的东西是需要用 固定模式方便大家使用,但到了后阶段,就是在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有了众多的演变和解答方法。

把数学中的这种经历拿到商业中,也是一样适用。比较基本的商业操作方法有固定模式可循,但到了真刀真枪较量的时候,迷茫的表情却多得数不清,或者说,到了乘法口诀这些固定模式都无法解答的阶段,会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其中能够获取胜利果实的,是极少数。

每一个创业者或者从业者都希望能够获取胜利的果实,但这通常都需要做到某一商业领域的高度集中和控制。比如柯达 几乎垄断了全球胶片生产,它在这个领域做到了高度集中和控制,所以它能够尝到胜利果实的滋味。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为不同的领域,都可能会有这样的企业能 够做到高度集中和控制。这也成了现实社会中的一种固定模式,因为不论同行业中有多少竞争者,最后得到高度集中和控制的,就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

如果说高度集中和控制是每个行业都会出现的固定模式,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就会演化出许许多多的解答方式。比如,这个高度集中和控制是不是会一直保持下去,能够保持多久,谁会是替代者等都是演化而来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答。

上面的几个问题可能我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但有一些却没有办法清楚的做出解答。

柯达公司在胶片生产行业做到了高度集中和控制,但数码相机的普及对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这就好比当年的录音机和碟机的争夺一样,所以柯达必须进入数码相机生产商的行列,即便目前它的数码产品并不像它在胶片行业那样位置显赫。

IE击败了Netscape和Opera,在浏览器市场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不过Firefox却是我使用了3年的浏览器,在我眼里,Firefox就是我的,它比IE要好过百倍。现在,Firefox在全球浏览器市场里已经超过了11%的份额,并且仍然在稳步上升。

数码相机和Firefox都是在高度集中和控制这个固定模式中演化出来的解答,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些都看作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固定模式,或者,你还可以 为数码相机和Firefox来做出演化解答。被固定模式化的东西,可以成为后来人简单使用的工具,就像乘法口诀一样,如果我们把2007年之前的商业发展 都变成固定模式,那么,2008年开始,之前的可简单使用的乘法口诀式的固定模式就会为我们带来价值,所以即便是到了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乘法口诀这样的固 定模式(简单使用的工具)依然对我们有价值。

当某种商业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另一种替代品应运而生。强大的背后往往是更多的纰漏,强大在更多的时候意味着停滞不前,当强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民间的力量就会显现出来,并最终战胜这种“空前的”强大。

Facebook应该是个多国部队

Facebook推出F8平台后,它就一跃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不断的有关于Facebook的报道和评论出现,而Facebook的身价也一路由1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100亿美元。今天又传出Facebook将推出非英文网站的消息,不知道Facebook的身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Facebook还是个纯交友网站的时候,我就注册了,可里面全都是讲E文的用户,和他们在一起很难打成一片。后来F8推出后,就不断的有国内用户添加我为好友,出于礼貌都一一做了回应,可整天在E文的网页上,觉得还是在别人的世界里,很难找到自己的感觉。在Facebook正式向Google与Yahoo!开放用户资料之后,Facebook已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了。当初还有人对Facebook欲做下一个微软持怀疑态度的话,现在,你可以收起这份怀疑,睁大眼睛看Facebook的演出开始了

F8平台运行一段时间了,这个时候,Facebook的用户数量一直在不断的增大,通过站内消息等手段增加了用户间的黏度,而Facebook恰恰选择了这个时间开始进行非英文网站的工作,无疑,它要做一件很大的事情,可能大到我们很难想象的程度。MySpace之所以选择了推出多语言版本,是因为它需要保持持续的用户热度和曝光度,现在看来,中文版的MySpace并不像美国的那个MySpace那么火热。也就是说,多语言版本的推出,未必能够让自己保持高增长和高关注度。

我们回顾一下Google的产品和服务就知道原因了。Google Reader在改进了两次之后,就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RSS阅读器了,中文版的推出也是最近才发生的事儿。但通过FeedburnerFeedsky的 数据查询可以看到,Google Reader一直都是订阅用户数最多的阅读器,而在这之后,Google才会考虑推出多语言版本。也就是说,先得到用户的肯定,然后再着手多语言版本的推 出工作。当年的Gmail也是一样。看似MySpace也是这样做的,但其实它们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MySpace把推出多语言版本网站当成了自身的新产品,而Google的做法却是的的确确的用于新产品身上。对于老用户而言,中文版的MySpace不如英文版的MySpace(就像我始终认为谷歌不如Google一样)。

Facebook的多语言版却有着巨大的意义。你想想看,如果把一个个的中文应用搬到英文的Facebook上面,使用的大部分仍旧是中文用户,而 这部分使用的中文用户中,又或多或少的因为语言问题拒Facebook于门外。如果有了全中文的Facebook,在其F8上出现的所有中文互联网应用, 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面对所有中文用户,我想投入其怀抱的中文用户一定会成倍增长。至于国内Facebook的模仿者是否会成为中文版Facebook的对 手,我个人认为不会,因为模仿者的品牌效应远不如Facebook那么大,在可信度等方面更不具备可比性。所以,中文版Facebook+中文第三方应用会是个非常厉害的家伙,它对高端用户的吸引力一定不小。如果你还是不明白,就看看Flickr推出多语言版本后,是否更受欢迎就知道答案了。

对于研究Facebook的爱好者而言,多语言版本的Facebook也将研究工作的难度降低,或者可以看作是一个本地化的典型案例来看待。如果当 初Facebook推出F8平台被视为微软的竞争对手,那么现在多语言版本的Facebook就像英文版Windows和中文版Windows一样更具威 力,它能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Facebook的魅力。

把应用和传播交给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

人们上网一般都会做什么?浏览新闻、收发邮件、查找信息、搜索资料,还有聊天和娱乐等等。比如,访问Hao123的人,目的就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上去找到自己需要的网站,初级用户大多都会选择类似的方法找到自己要访问的网站地址。

在互联网迎来了Web 2.0时代之后,用户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变成了另一种方式,能够主动的控制自己的内容并与别人分享,即便同样是浏览新闻,习惯了Web 2.0的用户更习惯于用一个阅读器来订阅自己需要的Feed,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并在阅读的同时将好的信息分享给其他用户。

对于同一个网络应用,总有人能玩儿出个性,玩儿出与众不同,这些用户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如果能够把应用和传播交给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用户都将会是一件美妙的事儿。

Twitter无疑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不仅让用户喜欢上了它的服务,还让更 多针对API开发后,丰富自己功能的网站受到了用户的喜爱。有人把这里当作一个公众聊天室,有人把这里做成自己每一篇post的自动记录地,还有人把 Twitter当作一个公开的E-mail来使用。Twitter的应用和传播正是靠着大量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的作用,一下子火了起来。

Google Notebook也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你可以把它当作自己的网摘使用,也可以把它当作在线协作的办公产品,如果你想,还可以用Google Notebook做GTD时间管理。这些,都要看你的想象力是否足够丰富了,当你发现一个非常棒的应用之后,千万别忘了通过blog告诉大家,这会让你备受关注。

在今天这个浩瀚的互联网服务当中,有许多服务可能都会被你选中,但一定要选择那种能够带给你想象力的服务,因为只有这样的服务,才能让你得到最大的收益。

Tag的应用

最早接触到Tag这种表现形式,是在使用Del.icio.us的时候,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网站都开始以Tag的形式取代原来目录的形式,只不过在不同的网站中,Tag的叫法不同。比如在Gmail里面,它被叫做“Lables”。不过不论叫什么,Tag这种新的表现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喜欢,它也变得越来越流行。

接触了这么多年的Tag,总结了一下,主要的应用有这么几种:

以人名来命名的Tag

经常会在Keso、王建硕等blog中发现精彩的帖子,无论是通过Del.icio.us收藏并推荐给我的读者,还是通过Google阅读器的共享分享给大家,都会给帖子加上Tag。

如果帖子是以介绍某个网站服务的,倒是比较好加Tag,而类似评论这样的帖子,并且立场标新立异的,就很难加上合适的Tag。后来干脆,就用他们的 名字来为帖子加Tag,在我的Del.icio.us和Google阅读器推荐中,有时会有以Keso、wangjianshuo等来命名的Tag,别大 惊小怪,这是一种方便我很快找到收藏的方法。

以“:”或“-”来具体化的Tag

为了快速找到收藏中的文章,还需要为Tag做一些细化工作。比如,Keso的谋篇帖子是说Google的,而另一片帖子是说百度和Yahoo!的, 我的做法是,在“Keso”的Tag后面用“:”或者“-”来让它更加具体化,于是就有了Keso:Google、Keso:Baidu、Keso: Yahoo!这样的Tag,我对自己的这个创造非常骄傲(虽然可能有别人早就用过了),但我仍然感到非常骄傲 ;-)

动态的Tag

Flickr的用户对这个叫法应该不会陌生,因为在Flickr的Tag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Tag(Wordpress的Tag也是动态的Tag,在我的blog右侧栏中就可以看到),用最直接的方法告诉读者哪些Tag最活跃,哪些Tag最沉默。

目前,我最主要的Tag应用就是以上几种,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应用方法,不妨告诉我,并且分享给大家。

Yahoo! Photos换Flickr Pro

将Yahoo! Photos中的照片全部导入至Flickr,获得了Flickr Pro的服务。

Google几乎没有收费服务,所以整合账户至Google,不会有什么额外奖励,只是你最常用的那个Gmail地址将不再像其它E-mail地址那样换来换去了,因为每一个Google服务都需要用这个Gmail地址和密码登录、开通。

如果你从来没有体验过Flickr Pro服务,就把你的Yahoo! Photos导入到Flickr,然后你就会体验到Pro服务。

如果你也在Web Startup行列

昨天在豆瓣上选书,发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小组,顺着小组给出的链接找到了UCDChina,顿时有种如获释宝的感觉,但是blog的页面就让我喜欢,剩下的就是一篇一篇的阅读(在阅读前,先订阅了这个blog)。

白鸦的大名早就听说过,但在我们这个西部城市里,找到这样的人物的几 率为零。硅谷是美国IT创业公司的乐园,除了有良好的氛围,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大量的IT人才都聚集在这里。与西部相比较,国内的优秀IT人才都集中在北 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所以,虽然西部地区的运营成本更低,却无法吸引优秀人才过来,这就形成了这边最大的瓶颈。

在天下无贼影片里,葛优的一句台词是这样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在选择人员方面,我比较倾向于使用刚从学校毕业的,我看中的是他们的可塑性。既然这里没有一流的人才,那么通过培训来让团队中的成员具备一定的高水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UCDChina是个非常专业的blog,通过blog将心得分享给大家,里面每一篇文章都非常精彩,如果你也在Web Startup行列,推荐看看。

火车票搜索

自从Google让搜索引擎成为流行的引爆点之后,那个小小的搜索框就已经具有了极大的功能,可以用来当计算器用,可以查询天气情况,可以查看股票信息等等。做垂直搜索的酷讯最早推出火车票搜索服务,百度有火车票吧,现在雅虎也推出了雅虎火车票搜索服务。看来小小的搜索框又将多出一项功能,那就是火车票搜索。

火车票搜索服务在国外可能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但在中国,它的确是一个需求量很大的服务,而且淡旺季明显。火车票搜索服务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互联网在他们中最普及、最容易被接受,另一个服务对象就是异地打工的人,而其中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火车返乡。

但我在使用雅虎火车票搜索查找车票信息的时候,发现它其实并没有解决我的实际需求问题,比如张三手里有两张我要的票,但火车站的售票大厅有多少张雅虎并没有告诉我,并且随着信息社区的发展,目前国内的信息社区并没有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就是说,雅虎火车票搜索结果指向的本地宝并不是最大的信息社区,这也说明雅虎火车票搜索并没有提供给用户最全面的搜索信息。另一个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是,火车票搜索服务会不会成为票贩子们的乐园?

怎么和别人不一样

看到《杀手Google和迷茫的抓虾》这篇帖子的时候,想起了Web创业的10条戒律中的第2条:要记住很多人都在做着跟你一样的事情,而其中一个是Google。在RSS阅读器市场中,Google阅读器上线时间算比较晚的,而且刚上线那会儿并不怎么受青睐,也是在后来慢慢地改进之后,才真正迎来了大量的用户。Google阅读器做了和BloglinesRojo同样的事情,但却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了最受欢迎的RSS阅读器,除了品牌影响力,我想更多的应该归功于Google阅读器的开发团队,在上线初期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的夺下了RSS阅读器兵器谱第一的排名。

“寻常的事情你同样可以做得和别人不一样”,Google阅读器正是这样的产品,但这句话绝对不是让你脱离开用户的需求,一味的追求“和别人不一 样”。腾讯当年做了和ICQ同样的事情(或者说是模仿),但与ICQ相比,腾讯的产品显然更适合国内用户的需求(和ICQ不一样),加上恰当的时机,所以 腾讯的成功就显得是必然的了。

在国内互联网里,几乎能够找到每一个流行的英文网络服务的“中文版服务”,它们在做着和别人同样的事情,但在“做得和别人不一样”这个环节上,就显 得苍白无力了。原因很简单,别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人模仿,并且已经执行了相关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防止copy者偷走最核心的东西,商业模式也在 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我们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的情况下,偷走了别人最简单的部分,却不知道该怎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做得和别人不同,至于商业模式层面 的差别,就大的离谱了。

其实我们国内有个腾讯这么好的老师,在做和别人相同的事情的时候,先研究一下腾讯的做法,再推敲一下自己的做法,把其一、其二和其三都搞清楚,再上手不迟。在怎么和别人不一样这个问题上,网站设计者的眼光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符合用户的需求。

网络服务本就没有高低之分,有的只是开发网络服务的人之间的差距。

QQ日历

QQ日历上线了,它是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个人事物的桌面工具,主要功能有:分层次日历管理、多界面设计、多样化事件设置和数据随QQ号码迁移。软件为4.39M。

对于各项网络应用而言,QQ基于客户端的互联网服务应用,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无疑是最方便的一种,网络硬盘、QQ空间、QQ游戏等,都能够直接登录 并使用。从目前腾讯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来看,它是国内最倾向Web 2.0服务并最快提供给用户的企业之一。同时,腾讯也是向用户提供Web 2.0服务最多的互联网公司。

安装后,也会像QQ客户端那样提示你选择登录模式:普通模式和网吧模式。有趣的是,它也可以像QQ那样帖边时自动隐藏,不占用桌面视图的位置。客户端的界面设计也紧贴时下的流行元素,让年轻人非常喜欢。QQ日历还可以与好友共享,在设置里面能够找到共享方面的内容。

估计腾讯不会像Google那样大方,把手机短信的提醒功能免费提供给用户,虽然这一功能还没有上线。如果日历对于一些朋友而言,很大程度相当于工作或者生活安排和计划,那么QQ日历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一直存在于你的桌面上。

日历的窗口中的选项,还是有点儿模仿Google日历的嫌疑,在点日历旁边那个按钮的时候,就会看到和Google日历类似的选项。

讨论和步伐一致

在一个新项目的准备阶段和初期策划阶段,讨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几乎每天大家都在一起不断的讨论着各种问题,设计方面的、程序方面的、线索方面的等等,而且我们的讨论不定时、定量的,任何一个人有问题,都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人员随时展开讨论。

步伐一致无疑是整个团队中的绊脚石,因为始终保持步伐一致的人并没有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而只是在简单的随声附和,对于这样的人员,最好将他请出团 队。讨论的时候,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官大表准”的道理,有的只是大家相互间的逻辑思维的碰撞。这些对于一个创业团队而言,尤为重要。反过来看,如果一 个团队中大部分都是步伐一致类型的人,那这个团队离解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在一个项目中,必须有一个挑头的人,但不是说他就什么都精通,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争取项目所需要的更多的资源,甚至他可 以对项目不甚了解,这些都无关紧要。一个项目的启动,需要整个团队保持一致,在经过前期激烈的讨论后,大家都会清楚的知道,下一步,我们要向哪儿走、怎么 走。如果都是步伐一致的人,挑头的那个人可有得累了。

让整个团队的成员都活跃起来,讨论起来。这才是一个团队最基本合格的标准。

马云的平台战略

阿里巴巴是个B2B的平台,支付宝是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淘宝是个C2C平台,刚推出的阿里妈妈依旧是个平台,它是个Web广告交易的平台。从前面三个国内知名的网站能够看出,马云其实是一个电子商务的平台策划高手。刚推出的阿里妈妈在中文blog圈受关注的程度挺高的,这儿这儿都有相关的详细介绍,后者的blog页面上则主要以阿里妈妈的广告为主。

说到blog广告,最先入手这个市场的是Google(Google AdSense),百度则定位在较高起点的网站市场。阿里妈妈在这个时候进入Web广告市场,挑衅的味道十足。在刚推出的时候,我就注册了阿里妈妈的用户,并且将代码贴在了blog上,可效果并不那么好。根据大部分blogger的反应,也都说买家太少,所以阿里妈妈推出推荐活动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其实仔细阅读要求,会发现那20块钱并不那么容易赚到。但之前有了阿里巴巴和淘宝这两块成功的大招牌,blogger们跟随阿里妈妈的步伐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使用阿里妈妈的过程中,我还收到来自阿里妈妈的客服人员的电话,告诉了我定广告位价格的方法,是PV/52左右的价格定位方法。这一举措还是挺温 暖人心的,至少阿里妈妈对每一个用户都是比较重视的。这一市场已经有了Google和百度两大高手,但相信它们无法完全吃掉这么大的一块市场,百度的定位 就给了阿里妈妈很大的机会。

阿里妈妈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推出了Web广告交易平台服务,只是在初期推广比较尴尬的时候,有了一种更大力的推广。如果只是这样进行下去,阿里妈妈从交易平台到支付平台都有了,但如果市场对这种方式不大认可和接受的时候,马云这个策划大师将会怎么样改进阿里妈妈呢?

Google Custom Search有了新功能

昨天收到了主题为Google Custom Search Update:Business Edition,and Custom Search on the fly的Google发来的邮件,关于Business Edition的介绍在这里这儿是Custom Search Engine on the fly的地址。

新增加的Business Edition是一个收费的服务,这是Google搜索服务商业化的一步棋,也可以看成是Google面向企业提供的收费搜索服务。在Google的邮件里介绍,Salesforce最近开始用了这一服务。

现在登录Google Custom Search Engine就能够看到Business Edition,其实这个功能主要还是针对商务网站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收入较高的blog使用的可能。

星期四, 九月 20, 2007

期待真正的后PC时代

每一个互联网公司推出自己的网站或者服务之前,对自己的决定都是信心百倍和坚信不疑的,但往 往到了实施阶段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那样。在PC的Dos时代,就知道了KV200是杀毒软件,用于查杀PC中的病毒。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病毒也 呈正比关系增长,于是我购买了江民公司的KV300,在当时杀毒盘还是一张3寸的软盘。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病毒几乎无处不在,U盘中可能会存在病毒;QQ、MSN病毒;E-mail中可能会有病毒;网页中可能会有病毒;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电脑中毒,都可能会导致整个局域网内的电脑中毒。不装防火墙不敢上网的确是目前网络用户的一大顾忌。

微软在XP中加入了防火墙,效果并不明显。国内也有实力较强的专业信息安全类型企业,比如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他们的产品都在为用户抵御病毒方面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不过碰到新病毒,这些杀毒软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360安全卫士是我电脑中的常用软件,除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它也非常乐意参考用户的意见。比如在对付流氓软件方面,哪些软件用户给的评价高,哪些评价低,根据这些评价,用户们基本都能够判断出自己电脑中的软件哪些是流氓的,哪些是不流氓的。

雅虎天盾的推出,标志着这个全球最大 的门户也开始着手为用户提供专业级的信息安全服务,并且这一服务是免费的。互联网新贵Google也在使用自身的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安全服务,比如在搜索 结果中,Google会告诉你,哪些网址是不被她信任的,从而达到为用户提供安全搜索结果的服务。

抵御互联网病毒是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事儿,虽然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做这件事儿,可每年仍旧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受到病毒的骚扰。我期待着真正的后 PC时代的到来,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我就不需要硬盘来存储数据了,所有的数据都在服务器上存放着,相比自己电脑的安全度,我当然更相信Google能比我 做的好无数倍,到了那个时候,Google会替我做数据备份和安全维护的。

真正的后PC时代,真好。

Google Docs的三剑客齐了

随着Google演示文稿的上线Google Docs的三剑客就到齐了。如果说当年收购Writely预 示着Google要和微软争夺Office市场,那么今天,Google的SaaS战略已经正式启动了。这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Web对PC的战役,也是微 软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强有力的挑战,一个是互联网的头把交椅,一个是软件业的头把交椅,坐这两把椅子的人,将各自指挥自己的队伍,进行一轮精彩的对决。

其实微软也一直非常重视SaaS,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总在敲边鼓的动作,而每每Google一出手,就能直接挠到用户的痒处,得到用户的追捧,同时这一挠,也挠得微软坐立难安。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前几天工作中就碰到了许多问题,都是有关微软Office的。我的机器里安装的是Office 2007,其他同事还在用Office 2003,他们发给我的文件我能打开,可我做的文件他们就没办法浏览了。

如果现在评论谁好谁坏还有些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能够肯定的,微软和Google在现阶段,仍然是定位用户群有所不同。微软定位的是大多数用户群, Google初期则定位在高端用户群上。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将来的大趋势,一定是Web Office取代PC Office。如果说之前我使用Google Docs还有些顾忌,那么现在,顾忌的恐怕只有网络速度这个问题了。

如果说之前的Google Docs是个顺手发布blog帖子的地方,今天,Google Docs已经完全可以代替我计算机里的Office了。这里会是我整理、查找、制作文件的第一地址。

面对离线版Gmail,你会犹豫吗?

早上在新浪科技互联网频道看到了这条儿新闻:传谷歌将推离线版Gmail挑战微软Outlook。对于这类新闻我一直持相信的态度,就是已经确信它的存在了。前一段儿时间我还在研究Outlook和Thunderbird,但因为许多功能和Gmail不匹配而放弃使用了。现在,关于离线版Gmail的消息传出来了,我想这对广大的Gfans而言,是个好消息,谁能保证自个儿一直在线呢?

除了搜索,我认为Gmail是所有Google服务的领头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Gmail就是Google账户。在Gmail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后,Google当然不会放弃“入侵”用户桌面的机会,从Gmail NotifierGoogle桌面,Google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技术和产品服务寻找着进入用户桌面的机会。而通过Gmail进入用户桌面,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在使用Outlook 2007的过程中,由于要下载Windows Live桌面搜索,所以我放弃了Outlook 2007的使用。同样的问题如果存在于离线版Gmail中,我想我不会因此而放弃使用的,Gmail的商务性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离线版Gmail应该会在 这方面有所弥补,另外,Google CalendarGoogle笔记本等功能应该也会添加进来。不能说Google Calendar、Google桌面、Google工具栏等工具不好,但Google不能指望所有的用户都能够准确的找到它们并开始使用。

离线版Gmail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可以将桌面应用软件一并捆绑到离线版Gmail软件中,从而实现一步到位的目的。

当然,Google不会忘记自己的优势所在,她仍然会继续发挥自身Web方面的想象力,Gmail等广受欢迎的产品的Web功能仍然会得到持续的改进,并不断推出创新产品,迎合更多用户的使用需求。

面子问题?!

门户在Web 1.0时代是毫无疑问的主角,尽管它们曾经历过泡沫,但最终,门户们还是屹立至今。以Yahoo!为首的门户们,在不断增加为用户提供的网络服务,即便是到了Web 2.0时代,它们依然占领着大多数互联网市场。我写过一篇《需要面向的对象》,其实就是在说门户们已经应对不来犹如潮水的Web 2.0了。尤其是在用户已经习惯于向代表Web 1.0的门户们索取的时候,一部分用户已经涌向Web 2.0去主动为它们贡献内容了。

就拿前几天雅虎推出的路客为例,除了在雅虎搜索日志上看到这篇post提起了这事儿,我几乎没有在我所订阅的blog中看到相关报道,而如果同样的事情由Google来 做,就会截然不同。Yahoo!已经在非常努力的改变来适应Web 2.0时代了,可结果却出人意料。过了1年多的时间,Yahoo!才费尽周折的将收购的Flickr整合过来,而这样的事情在竞争对手Google身上, 是不可想象的。Yahoo!的用户认可度在Web 1.0时代无可否认,可在如今,却到了这样的地步。

今天出了这么一个好的Web 2.0服务,Yahoo!们要抽出人手迅速推出相关服务来应对;明天或许又有了另一个不错的Web 2.0服务,Yahoo!们依然要费力应对。这中间就存在几个问题,用Web 1.0的领袖来做Web 2.0的产品和服务,技术上或许不存在什么差距,可意识和方式上面的出入却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Web 1.0和Web 2.0公司的着眼点也有着天壤之别,Web 1.0是要让更多的用户来自己这里开始互联网应用,而Web 2.0却只是为了满足更加挑剔的少部分用户,如果你高兴,还可以将这个网络应用原封不动的搬到自己那儿去。

对Yahoo!们,用户更加习惯向它们索取,无休止的那种,而一旦其中的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出了任何差错,用户就会投去怀疑的眼神。Bloglines的水管工和Flickr充满想象力的应对宕机的方法,Yahoo!们要去怎样抽出时间和精力想象呢?Web 2.0之间存在的差异尚且这么大,让巨大的Web 1.0如何做到尽善尽美呢?让一群已经习惯了一种思维方式的人马上去适应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恐怕“时间”这味良药也无济于事。

新的网络事物出现,必定会吸引去大量的眼球,总不能让用户一辈子守着电脑去看新闻、收邮件吧?RSS和Twitter就 是两个全新的网络事物,它们又怎么会不吸引眼球呢?而且,它们吸引过去的,都是比较高端的用户,这部分用户,恰恰是互联网中最有价值和发言权的用户。我从 来都不怀疑众多的blogger将会取代新闻网站的那些专业编辑,无论是从即时性还是从专业性,他们都丝毫不差,所以,blog这个新事物从开始的吸引眼 球,到现在的脚踏实地,新浪也不得不改变blog在网站首页的权重

其实,Yahoo!们的平台要比Web 2.0大得多,仅是E-mail用户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可它们却很少重视这些最本分的用户的感受,Gmail的 推出点醒了大家。其实Gmail的用户数量一直是靠原有的那拨老用户的力量发展壮大起来的,Google一点儿都不担心用户数量这个根本问题,而 Gmail的推广方式至今仍然是个传奇,并且被广大的Web 2.0企业所崇尚着。结果证明了,Google的策略是对的,所以她最终赢得了用户的心。

Google并不是一味的、刻意的去抓用户,而是让用户自己主动围过来关注自己,从关注到成为忠实用户,Google很快就能够实现,这正是 Google聪明之处。门户的处境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危机,大把的资源仍然被门户们掌握着,如果他们愿意,还是非常有机会重新赢回用户的。

做唯一能让用户记住的那个

在StarBucks喝咖啡的时候,和朋友聊关于StarBucks的话题。他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到楼下的StarBucks喝咖啡。所以,和他聊有关StarBucks的事儿,应该是个不错的对象。

对StarBucks的咖啡迷恋到如此地步,恐怕不多见。他给我的理由是,喝惯了StarBucks的咖啡,别人给他冲速溶咖啡,他根本喝不下去, 只有这儿的咖啡是最棒的。StarBucks进入我们这个城市,我第一次来这里喝咖啡,恰巧也是这个朋友带我来的,当时喝的是“本周推荐”,是黑咖啡,以 后我到StarBucks喝咖啡,也一直都是喝本周。

能够每天都来StarBucks喝咖啡的人不多,用他的话来说,StarBucks提供的是一种宽松、舒适且无差别的服务。店里面的桌椅,你可以自己调整位置;你也可以什么都不要,在这里歇歇脚;不论顾客的身份、地位、年龄,服务员都会说:对不起,请您到后面排队。

这个朋友去过的地方,只要有StarBucks,他都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去喝一杯。问他原因,朋友解释的头头是道:当你闭着眼睛想东京所有的咖啡馆,唯一能想起来的名字就是StarBucks。这就是与众不同,这也是它能够持续保持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网络中也是这样,Google是我在搜索时第一个想到的,Gmail是我最经常使用的。即便现在Yahoo!不太景气,可它仍然是互联网中最响亮 的一块招牌,尤其是在门户网站中,它仍然是用户第一个想到的。类似这样能让我们想到的例子非常多,它们都是与众不同的,起码是在你眼中与众不同的。与众不 同接下来,就是唯一能让你记住的那个。

星期三, 九月 12, 2007

读书百遍

第二遍看Keso翻译Evan Williams《Ten Rules for Web Startups》的那篇《Web创业的10条戒律》的时候,我把它抄在了随身带着的本子里,方便有时间的时候拿出来翻阅,或者有类似状况发生的时候拿来参照。随着翻阅次数的增加和参照面的增多,我对Evan Williams的这10条个人经验所得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10条宝贵的经验要比看许多书本能得到更多,尤其在目前我的状态下更是这样。因为我参加了公司创业的项目,恰好这个项目是和Web息息相关的。我 打心眼里感谢这两位,通过blog这个个人发布工具,把这么好的经验与全世界分享,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创业新手,显得更加珍贵。

当他们这样的做法让我从中受益之后,我想我也会像他们那样(当然,前提是我要有对别人有用的经验),虽然这只是一种普通的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但仍然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我们应该获取得更多

在我基本清楚blog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看到了Keso的《交换链接的原则》, 是翻译并挑选后的产物,并且在他的blog上面曾经帖过许久,作为交换链接的原则来使用。这是我第一次通过blog看到翻译过来的精彩的文章,我也曾经把 Keso的这个帖子放在Blogroll当作工具使用。接下来看到最精彩的一篇文章,还是Keso翻译Evan Williams《Ten Rules for Web Startups》,译文叫做《Web创业的10条戒律》,同样非常精彩,现在我还不时地找出来阅读。

像我这样英文水平极差的读者,根据自己蹩脚的翻译,很难能够领会作者的本意,而经过Keso这么一加工,顿时豁然开朗。我们应该获取到更多这样精彩的信息和文章,而在blog风靡的年代更应该这样。

译言是我喜爱的另一个blog,其中每每都会有精彩的文章,通过订阅它的技术与创业栏目,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有了了解,也能够看到许多类似Facebook、Twitter创业及运营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资料,通过译言,我获取到了更多的信息。

国内也有比较出色的blog,在和它的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麦田的读书生活就是其中之一。

昨天搜索“用Gmail产生无限的E-mail地址”, 想找到一个详尽的讲解,不过非常可惜,前几页中的内容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第一个结果是什么样,后几个结果还是什么样,对我一点儿帮助也没有。Keso翻译 的那篇《Web创业的10条戒律》也漫天遍野的遍地都是,有的写了出处,有的干脆直接就据为己有。再强大的搜索引擎,面对这样的重复内容,对我也不会有丝 毫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无法获取更多内容。

通过互联网,我们应该获取得更多,可在国内,这样的情况却不多。

需要面向的对象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面对一些不同的对象,早上起来,我们要面对牙刷、毛巾和洗手间,工作会面对 形形色色的人和物,他们可能是你的同事、合作伙伴、客户,从城市的一端赶往另一端需要乘车,找人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电话或者发E-mail,等等。需要面向 的对象的范围太广,需要我们用时间、经验等方法来面对。

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站就够我们面对的了,当然也包括制作各种各样网站的人,他们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用户。Yahoo!面对的对象非常广,浏览新闻的、 使用Yahoo! E-mail的等。Flickr面对的对象也不小,上传照片的人、浏览照片的人等。Yahoo!和Flickr需要面对的对象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部分会 发生重叠,就是网络相册的应用部分,而这部分是以Flickr为中心画出的那个圆圈。Flickr没有必要理会浏览新闻的人,它只需要服务好自己的照片用 户就好,而Yahoo!就不同,网络相册只是它的一个细小的分支,Yahoo!没有精力把时间全都放到网络相册服务上面。其实,这已经是一个不平衡的天 平,在面向网络相册用户的时候,Flickr占足了便宜;而Yahoo!除了为自己的网络相册用户服务,还要面向其它几十上百种网络用户服务。

在Web 1.0的门户时代,门户们疯狂的扩大着自己的覆盖面,尽可能的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给自己的用户,虽然它们也曾经面临泡沫的险境,但还是挺了过来。 Web 2.0们来了,它们精通各自的领域,并孜孜不倦的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不断的带给用户惊喜。就像上面例子中的Yahoo!和Flickr那样,Flickr 只在网络相册方面纵向深撅,为了能够面向更多用户和挑战,Yahoo!不仅要横向覆盖以扩大自己的网络服务面,又要纵向挖掘每一个网络服务的深度。如果是 在网络相册用户的角度来看,Flickr显然更受用户喜爱,而Yahoo!是在做出力不讨好的事儿;如果从全部网络用户的角度来看,喜爱Yahoo!的用 户更多。

目前,像Flickr这样出色的Web 2.0服务越来越多,它们在与Yahoo!们抢夺着用户和市场。Bloglines在Web RSS阅读器市场中,显然要比My Yahoo!更受欢迎;Feedburner则几乎垄断了RSS内容输出市场,对个人blog而言更是这样;Technorati在blog搜索领域独树 一帜。越来越细分的互联网市场让Web 2.0企业越来越受到宠爱,这种宠爱是用户参与其中并享受自我分享的,你甚至可以直接了解到对方的所有信息和资料,“面向对象”成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过程。在这样的一场抢夺战当中,Web 2.0企业显然占据了高端市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旗帜,迅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群,自身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也逐步扩散,年度10佳Web 2.0网站吸引的眼球绝不会比任何一家巨头少。

在互联网市场中,Web 2.0服务就像一条长尾,Facebook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了上千家Web 2.0服务加入自己的Apps,它通过Web 2.0这条长尾来面向自己的用户群,并让加入进来的网络服务从它这里得到益处。如果Facebook让Yahoo!们加入进来,显然不太恰当,从这个角度 来看,需要面向对象的需求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

Web 3.0来临的时候,它需要面向的对象是怎样的?

联想的SaaS之路

昨天,联想低调推出了联想研究院的实验室。我相信,LenovoLabs的推出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就目前它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而言,这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服务涵盖式的Labs。从Best4c betaScheduler online协作式安全百科MindMap一直到任意通,LenovoLabs已经涵盖了在线画图工具、个人在线时间管理、安全百科、思维脑图和个人网络应用集合等方面。同时,LenovoLabs“我的Labs”功能,为有一定功底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参与、展示的平台。

在收购了IBM PC及相关业务之后,联想已经进入全球PC领域前列,如今,联想研究院迈出了SaaS的脚步,这对于自身的服务是有极大好处的。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认同Lenovo PC,从而认同Levono Software;另一方面,用户可以认同Lenovo Software,从而认同Lenovo PC。这种双向模式无疑将推动联想业务的发展。

非常合我意的是,LenovoLabs目前所推出的服务,都是基于Web方式的,这是非常切合互联网目前发展状况的。当然,一些软件联想还是会加入 到PC中去,但Web方式的服务,更符合如今的后PC时代。其中的一些服务,是非常好的工具,已经是简体中文版的了,非常适合国内用户使用。

我更看好它的个人Labs功能,随着加入的用户越来越多,更多的创意和软件都可能加入进来,成为联想研究院的思路,在Web 2.0时代,能够一开始就这样做,LenovoLabs一定会感受到来自用户的力量,以及来自群体的智慧。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LenovoLabs的速度比较慢,需要用户较大的耐心。

安全登录入口

你可以说QQ号码被盗过N次,也可以说QQ病毒时刻都威胁着它的用户,但问题是,腾讯的服务 器真的那么脆弱,导致了这些问题吗?问题的本质在于,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完全没有达到自我保护的要求。IM已经成为了病毒第二大传播途径,这些病毒针对的 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客户端,那么,谁来提供一个安全登录入口呢?

前几天听说360安全卫士要做这项工作,为网吧等公众场合计算机提供QQ的安全入口,防止盗号和病毒的发生。这是一件好事儿,不论腾讯是否能够容忍,它都是一件对用户非常好的事儿,起码,已经有人开始重视这些事儿了。

一个安全登录入口其实并不简单,就像杀毒软件一样,等你的计算机里面有病毒存在,杀毒软件的功能就几乎为零了。隔离也好,清除也好,许多时候并不像销售给用户那么容易,到最后,还是需要通过重做系统来解决。

从微软的MSN到腾讯的QQ,多少病毒他们都毫无察觉,更别提有什么好的对策了,包括现在的Twitter,只要包含链接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病毒侵 袭。对于这种情况,第三方的网络安全公司会有机会,因为不论MSN或是QQ自己来做,都无法覆盖众多的“病毒链接”,交叉和重叠的特点让第三方能够合理的 介入进来。目前,腾讯也只是在消息的链接中加了提示,并没有有效的防止病毒作用。

Google在搜索结果中会提示用户,哪个链接是不可信的,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市场,难道只有360希望介入进来吗?还是觉得无利可图的更多一些?

PC pk 后PC

Gmail(Web E-mail)和Outlook 2007(PC E-mail)的PK,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Google和微软的PK,Outlook代表了微软的PC时代,Gmail则代表了Google的后PC时代。

Outlook 2007的功能异常强大,尤其是商务方面的功能,比如会议、约会、便笺等,同时,它里面也集成了日历、任务等工作、生活中常用的功能。与以往的版本相比,2007版的商务应用气息更加浓厚,从里到外都体现着商务的氛围。

Gmail就不用我多说了,它的优点随便都能够搜到一大堆,但它的商务方面的功能与Outlook 2007相比就略显逊色。从简单化方面而言,Gmail优势明显,在任何一台能够联通互联网的PC上面,你所有的历史记录和资料就全都有了。

其实,这里并不是要讨论谁好谁不好,而是通过这两款产品的使用,你能够发现这两家巨头之间的一些区别。PC时代,微软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它是世界上 最赚钱的软件工厂,并且,它生产出来的软件几乎能够被安装到每一台PC中。无论如何,微软都会死守它的领土;无论如何,PC领域内的技术,微软是绝对领先 的。现在,微软一面在死守自己的领土,一面在学习将它扩展到互联网领域。

搜索是Google的领土,这也是它必须死守的领土,围绕这这块领土展开的一系列的收购和开发,都是为了能在这块领地上获得更好的收成。 Google不断的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访问速度,就是为了让网络速度与本地速度接近点儿,再接近点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Google的梦想在一步步的实 现,用户围绕它也越来越紧。

目前来看,这两家企业的主轴虽然都围绕着计算机,其实差异非常大,微软的产品都是从软件销售入手,凭借微软强大的品牌和占有率优势,慢慢的扩散至互联网中,Google则完全通过Web方式,让用户有了崭新的体验。

从目前看,不论是PC还是后PC,任何一款产品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用户群,它们都会有各自忠实的用户。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来的市场会不断细化, 比如,Office 2007和Google Docs谁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更加细化的市场中,谁能够在更多的产品(服务)领域占据更多的优势,谁就能真正成为强者。

一个产品的好坏是一个问题,商业运作则是另一个问题。这其中就会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谁都有可能占据上风,也有可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一件事儿应该影响到一个地区

下午和朋友在Gtalk上面聊天,有些感悟写下来放在这里,相信对我们会有促进的作用。

我们这里的人才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当然,和发达地区相比要差很多,但就满足我们本地的互联网建设需求,还是基本够的。但是,为什么本地的互联网发展缓慢,眼光不够?技术达不到?还是我们这里缺乏真正的投身到互联网行业的精神?

创建一个网站并不难,但是如果要做出一个有点儿影响力的网站并不那么随意(容易)。讨论一次肯定是不够的,和做事一样,它也需要坚持,和志同道合的 人一起坚持下来,它才是有意义的。这样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其实一个网站除了自身的团队,还会有周围许多关心和支持它的朋友们的努力。

别去想一定会怎样怎样的未来,也别掉入先前案例中的陷阱中,你要做的就是你自己,就是一个能让你长久坚持下来的事儿,除此之外,就是多和身边的朋友们交流,把那些火花详尽的记录下来。专业的精神是每个人都会敬佩的,它更需要坚持。

做一件事儿,能把周围的朋友们都吸引过来,并且创造条件让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依靠大家的力量,影响这个地区这个行业的人们,这才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免费意味着什么?

昨天几个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谈到了免费这个话题。这其 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它甚至值得任何行业的人进行认真、积极的讨论。免费有两层意思:1.对用户免费,免费送给用户一些好处(礼品、积分、T恤等),把 更新、更好的产品继续让用户免费使用,并且免费为用户提供90%的服务;2.并不是全部免费,要分清楚:谁是长期免费使用的用户,谁是给你付费的用户(有 许多的案例可以参考和借鉴)。

讨论的结果证明,我们的讨论并不是没有意义,而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一个服务场所,它并不销售商品, 是不是它的服务费就没有可能免掉?如果免掉服务费,怎样通过其它办法和途径赚回来?其它办法和途径赚回来的,比原来的多还是少?新的收费方式是怎样的?新 的收费方式会起到奇兵的作用吗?……这样的话题能够激发整个团队思想的高度集中,能够让原本并不很了解行业的人员加深理解,能够碰撞出许多火花。

Google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了, 在她所有的服务中,99%都是免费的:Gmail、Blogger、Feedburner、Google Docs、搜索……。最重要的是,这些免费服务中,几乎都是行业里面领先的和获得用户认可的。她的AdWordsAdSense是能够为她带来丰厚收入的工具。Google的免费对象和收费对象分别是谁,把这个作为参考或者借鉴,将是非常有价值的。QQ也是个非常不错的例子,她的基本功能都是免费的,但她也同样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同时你也要分析,为什么当年263的收费邮箱没有获得成功,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等。换句话说,你需要找到恰当的收费对象和模式。这是你需要做的第二步。

针对不同的行业,当你真正找到了免费的途径和收费模式,你的业务也许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电视是怎样变为媒体服务的?Google是怎样成为广告商的?手机到底是不是媒体?

能够看到基于免费模式的商业模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寻找的终极模式。对谁收费,对谁免费,怎样盈利。免费是在合理的模式下,为你产生回报最好的途径。

Twitter的大旗之滔滔篇

Twitter的大旗中,我曾说过:

就像Blogger那样,只有当门户、搜索和专业的blog网站的出现,才会最大程度的推进blog的发展。豆瓣已经融合九点和语录(现在叫语录)于一身了,这是一个标志,相信很快门户等代表互联网的企业会将Twitter概念进行修改,然后添加到自己的服务中来。

在豆瓣之后,腾讯的滔滔上线了。虽说腾讯是模仿ICQ推出自身拳头产品QQ的,但它的能力没人敢小觑。如果滔滔只是个类似饭否的国内Twitter的Clone产品,你大可不必关注它,但在马化腾手中,就会大不相同。

越是大型企业,它的行为就越保守,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腾讯现在不能算小企业,所以它的行为保守没什么错。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引入Twitter概念和服务进来,并完全以一个独立域名单独运作,你可以说腾讯没什么创意,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已经足够胆魄,因为它是国内4大门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撇开滔滔与Twitter的比较,我认为,即便滔滔只是一个增加QQ用户间黏度的服务,腾讯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鸡蛋,也不 会有两个Twitter。我唯一能够确定的是,Twitter的概念蔓延开去的时候,与滔滔相比,Twitter被收购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滔滔。在本地化问 题上,滔滔占据着绝对优势,虽然落后于饭否们,但赶超它们也只是几天的时间而已。

从QQ开始,腾讯已经在国内互联网市场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城墙,在城墙里面,是腾讯世界第一大IM服务提供商的皇宫。在与MSN、UC等对手争夺市场 的同时,它的市场不仅没有缩水,反而急速扩大,并且,让自己的用户成为了腾讯的摇钱树。因为Twitter与IM暧昧的关系,腾讯凭借在IM市场中灵敏的 嗅觉发现了目标。

如果说豆瓣的广播将Twitter的概念向前推进了 一大步,那么,腾讯推出滔滔将标志着国内互联网巨头们的“Twitter”之争正式开始。即便有众多的用户对QQ不满,可它飞速增长的用户数量以及令人惊 羡的收入有力的做出了回击。我也对滔滔进行了试用,它的确和Twitter有着许多区别和不同,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滔滔是非常适合国内用户使用的本地化 Twitter第一人。

对我们而言,Twitter未必会一直坚挺下去,与腾讯强大的网络资源比起来相去甚远,QQ对自身产品的“有力”保护,这些都是滔滔的优势所在。为 什么要对滔滔那么严格要求,它甚至只需要适合国内20岁左右的用户使用,就完全够了,滔滔绑定手机的收入,也许很快就能够超过滔滔维护的成本。在国内市场 中,我看好滔滔。

让我们来猜猜看,下一个会是搜狐、网易、新浪,还是百度?

Twitter的大旗(2)

在写Twitter的大旗一文的时候,就在想Twitter对互联网应用的另一种革命性的推进,译言的这篇文章说出了Twitter的划时代意义。

电子邮件让我们的沟通有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我们最常用的互联网应用之一。随后的IM仍然是围绕着沟通进行的,它叫做即时通信。 现在的Twitter在沟通方面提出了新的概念:140个字之内的沟通。至于用户是否愿意公开,则完全由自己决定,Robert Scoble的Twitter除了自己的140个字外,还有许多140个字以内的信息回复,这和电子邮件的功能类似,只不过电子邮件是完全隐蔽的,而 Twitter给了用户足够的选择方式,隐蔽或者公开。将来,你的邮件地址可能就会是Twitter.com/username了。

在Twitter成为豆瓣的广播之后,我相信它的概念一定会成为各大网站的标配,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它们之间的互通怎样实现?在电子邮件应用中,我 Gmail的邮箱可以发邮件给Yahoo!的邮箱,也可以发到Homail的邮箱去。本文所说Twitter对于互联网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当它成为各大 网站的标配,所有Twitter概念的服务之间的互通形成之后,Twitter会成为继电子邮件和IM之后第三个互联网通信概念。Twitter可能并不 适合传送文件的用户间使用,不适合需要长篇大论进行讨论的用户使用,但它适合在140个字内直抒胸臆的用户沟通使用,它适合不爱输入标题的用户使用。 Twitter就是一个最简便的邮件群发应用,你完全不用挨个输入邮件地址,它能够一呼百应。

除了上面所说的,Twitter也是blog的一次划时代革命。比如,我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Twitter里朋友的答复,而blog的效率就 要低很多。http://twitter.com/username 已经是一个类似 http://username.blogspot.com 的全新的blog,这里有每一篇140个字以内的帖子,这里有RSS Feed,用户可以对任何一个帖子进行Reply,如果你有空,还可以把你的Twitter装扮一新。用户可以通过Web、IM、Mobile Phone随时发布帖子,可以通过它们接收新信息,可以使用TwitterFox接收、发布或者回复信息,可以使用TwitterFeed把你的blog链接发布到Twitter。围绕Twitter的服务有许多种,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为了用户能够方便的使用Twitter,以后,会有更多的应用为Twitter概念服务。

结合TinyURL的服务同样是为Twitter140个字内的要求服务, Twitter必须足够简洁,足够言简意赅,足够直入主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浏览140个字不会花费我们太多时间,但它已经能够带给我们足够丰富的 内容。除了Twitter的沟通功能之外,信息提供也是它的功能之一,高质量的Twitter能够利用140个字的容量带给你简单明了的信息内容,有时会 加上一个简洁的链接。这让我想起了Google Talk,它也是一个功能齐全但非常简洁的IM,它的好处用者自知。Twitter有用户自己输入的内容,也可以有类似目录功能的简短链接,但这些都最多 只有140个字。

如果想知道我最近去哪儿玩了,照片地址在哪儿,到Twitter上面一看便知,我没必要专门很正式的写一篇blog给我的读者,更不必写电子邮件通 知我的朋友,你完全可以在IM上面随时收到我的行踪。我和朋友之间的交流你也随时可以在Twitter上面看到,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我和朋友之间的邮件内 容。

现在,我在瞅着谁在豆瓣之后增加Twitter概念。(腾讯的叨客已经上线了)

星期日, 八月 12, 2007

没完没了的恶搞


百度恶搞Google,接着Google恶搞百度,这其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除了给网民一个消遣,再就是能够有机会看到恶搞短片的背后,是两个举止和身份极不相符的搜索巨头。如果说这两次恶搞完全是善意的和恶作剧的,我完全不同意,我看到的是口水战,是贬低对方后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

我们没有愚人节和圣诞节,那些节日完全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圣诞节,他们拥有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我们也要凑热闹过圣诞,可我们的圣诞老人只是有了那身行头,只有极少部分人收到了圣诞礼物。愚人节成了Gmail病毒式营销绝妙的时机,那一天你甚至可以对全世界说比尔盖茨先生成了Google的CEO,没有人会在意这样的恶作剧。可我们没有愚人节,恶搞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没有了恰当的时机,恶搞就只是恶搞,它没有再高一点儿的含义,消遣和口水成为恶搞的伴随者。这次Google恶搞百度的视频,百度真的能够做到一笑了之吗?还是会通过恶搞还以颜色呢?


根据麦田的那句名言,恶搞短片中没有出现赤裸的女人,所以这样的视频甚至不能够成就一家视频网站,也可能很快就会被用户遗忘。互联网中已经有了太多这样没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数据,它们毫不客气的填满了一块又一块硬盘,并大有不填满所有服务器空间就不罢手的意思。


这样做有意义吗?没有吗?有意义吗?没有吗?有意义吗?没有吗? …… 哎,只是研究研究,别太认真嘛。


Firefox打包服务的可行性讨论


随着越来越多高级用户的加入,Firefox的扩展等个性化服务越来越丰富,与之相对应的是,用户的Firefox变得越来越臃肿。能否在臃肿与个性化之间做一些工作,来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这里进行的讨论话题。


我对Gmail爱好尤佳,围绕着它进行的扩展也一直伴随着我的Firefox;我需要代理来浏览一些信息,需要到Flickr翻阅朋友们的照片,这需要Firefox相关的扩展;我不要广告,这也需要Firefox的扩展。越来越多出色的扩展带给我惊喜,同时,我也为越来越臃肿的Firefox担忧,
它还在吃掉我更多的内存。


题目中的"打包",只是我个人提出的一个概念。比如,我常用的12个扩展,Firefox提供给每个用户一个打包工具,它能够最小化每一个扩展,让这些扩展之间进行合理化搭配,也让我可怜的内存能够最大化使用。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在我更换电脑的时候,也能够方便的安装我常用的扩展,而不必费力的从
众多扩展中一个一个的寻找、安装。


其实,打包只是讨论中的一个引入概念,另一个思路是把Firefox的扩展Web化。使用过Google文件的用户都知道,Google把浏览器变成了Web Office,用户无需再购买、安装Office软件;Google工具条上面的Gmail图标能够让我随时监控邮件,点一下就能够打开我的Gmail。Firefox是否可以考虑这个思路,设计一个扩展,用户登录进去之后,可以在里面挑选自己喜欢的扩展,并在自己的Firefox中使用。


这样一来,用户就避免了安装越来越多扩展的步骤,臃肿的Firefox也将变得越来越简便,追求个性化的用户也不必担心浏览器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扩展按钮。所有的使用习惯和数据的历史积累都保存在服务器中,更加便于Firefox向不同的用户推荐适合他的新的扩展和功能。


如果你有更好的思路,可以加入进来,我们一起讨论。


欠缺的在线通讯录服务


原本以为强大的Google能帮我找到一款适合我的在线通讯录,可当我翻到搜索结果的第10页,还是没有发现我要的结果。有关Plaxo的介绍和评论较多,可试用后发现它也不是我需要的,除了速度和汉化方面的问题外,我甚至不知道怎么通过Plaxo实现手机和Web通讯录之间的同步。在线通讯录除了能够保存用户的联系人信息之外,它更需要可信任的隐私保密技术,因为没有谁希望自己的联系人信息被第三方知道。


这几天在使用Google Calendar的免费短信提醒功能,不过它还是有所欠缺。比如,我写入了X时X分与XXX联系,并特意在后面留下了手机号码,可我仍然无法通过短信提醒看到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因为Google用5300把它代替了。我已经非常厌烦用手机查找XXX的电话这种方式了,在Google Calendar里面添加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它应该提供通讯录的功能,并且做到像电视节目中的抽奖那样,隐去手机号码的后4位数字,而只有用我的Google账户登录进去才能够查看到,这样我就不怕把日历设置为共享状态了。


我喜欢在日历中使用通讯录的功能,在X时X分和谁联系,联系电话是多少,这本来就应该是日历的一项重要功能,再配合提醒短信,提前安排的事情就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日历中输入姓名和联系电话后,Google应该询问是否将这些信息记录到通讯录中去,或者干脆就默认为自动添加至通讯录(用户可自行设置),Google Calendar根据联系人被查询的次数,依次排列联系人的顺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积累,Google Calendar中联系人的资料应该比手机中的信息丰富的多,即便是在忘带手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按照日历中的事项安排从容的与相关人员联络,因为除了短信提醒,Google Calendar本来就有电子邮件提醒功能。


因为手机卡的容量有限,现在,我大部分朋友、客户的通讯方式都保存在手机中,在更换手机或者手机维修的时候,我依然能够联系到我的朋友和客户,而且随时都能够让日历中的联系人回到我的手机中来。我甚至在想,在手机中安装Google Calendar软件并登录后,手机中就同时有了我所有联系人的信息。


我想要的在线通讯录就是这样的,但目前我还找不到它。


简单的变复杂后


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经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避免我们在同一块石头上被绊倒两次。比如,不小心被蛇咬伤过,再看到蛇或是类似的东西,你都会感到害怕,于是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经验之谈。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类似的话语还有"天上不会掉馅饼",它告诫人们,不要相信不劳而获会得到好处。但是,当简单的情况发生了改变之后,结果往往会让人吃惊。


天上不会掉馅饼,许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喜欢做白日梦的人们却始终存在着,并且数量不在少数。在Google上搜索这句话,得到的结果大多都是欺骗类的。每天,都会有一些人挖空心思想着法子制造"天上会掉馅饼"的骗局,每天,都会有更多的人上当受骗,是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吗?所以,当简单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的判断会出现失误,利欲熏心会让这个简单的道理失真。于是,电视上会看到许多揭穿骗子把戏的节目,它在帮助人们找回自我,找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许多人在初期构想网站商业模式的时候,都尽量把业务大众化,然后想当然的认为,国内有上亿用户,如果每个用户缴纳多少钱,那么我就能够实现多少钱的盈利。这本帐许多人都算过,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网站能够把这本帐实现。也有一些创业者的初期想法很精确,只圈定了很少的一部分用户,但在初期的目标实现之后,接下来的扩张就显得盲目了,飘飘然的感觉会让他们重新回到那本帐上面。其实,如果我们看一下互联网中的企业,不论Yahoo!还是AOL,Google还是百度,又或者Blogger和Flickr,谁也不是用户绝对需要的,或者说,谁也不能够把所有互联网用户都拉拢过来。不论你提供再好的互联网服务,都还是那句简单的话语反映出来的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用户不会跟着你走。


延续的力量


不论Nike、Adidas它们中的谁在你心目中是正版,这都不会影响它们各自的市场,以及围绕自身品牌的客户群。比如,Nike是你心目中的正版,而Adidas不是,实际上,Nike的产品始终无法穿越Adidas的忠实用户这一道墙,反过来也是一样。


Nike和Adidas,它们产品和服务的延续性都非常强,这就决定了它们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不会以部分用户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你留心查看,就会发现任何一届体育盛会,它们都会推出与主题相关的新产品,这批新产品有着与众不同的新功能和新特性。换句话说,新产品的目的是紧紧围绕着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而产生的,它们能够让优秀的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比如,世界杯上罗纳尔多的Nike新球鞋,能够让他跑得更快,踢出更准确的射门。当然,新产品不会提供给每一个运动员,只有最出色的运动员才有试用的资格。


正是有了这些延续的力量,Nike和Adidas才能够拥有各自忠实的用户。延续性是正版和翻版能够各自存在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各自生存下去。不论是正版还是翻版,如果谁的延续性更强,那么,它就会是最终的正版,也是它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


让我们来看看上一篇文章里腾讯QQ的那个例子,与ICQ相比,腾讯的延续能力更强,它不仅让IM的即时通讯功能有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让QQ的增值业务有了惊人的延续,于是很自然地,QQ在国内IM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互联网用户的市场中,腾讯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它也无时无刻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MSN也是这样的产品,它也有着良好的延续性,所以,它也拥有了自己的用户群。至于将来谁会更强大,这需要看谁的延续性更强。


如果要商家来选择,谁都愿意做正版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翻版不好,腾讯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不要太过在意角色,再反面的角色,也会有非常出色的演员把它演绎完美,这不过是个噱头,真正需要关心的,是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延续性,只有当你的注意力完全到了这里,你才可能拥有自己忠实的用户。


正版 VS 翻版


其实题目中的"正版"和"翻版",完全是我个人化的,比如,我认为83版(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是正版,后来的版本都是翻版;杨洁导演的《西游记》是正版,其它是翻版;Boyz Ⅱ Men唱的《End Of The Road》是正版,其它是翻版。所以,如果换个人,这里的正版和翻版概念可能就会不同了。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偏好都不同,先入为主的对象也会有所不同。


现在有用户A和用户B,他们的个人化不同,那么,用户A眼中的正版在用户B看来,就会是翻版,而用户B眼中的正版在用户A看来,也同样是翻版。由此看来,无论"正版"还是"翻版",都有它们自己的用户群,在不同的用户群中,它们又分别代表了正版和翻版。在不同的时间,介入不同的用户群,无论是正版还是翻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用户,都能够在用户中产生良好印象。


把正版和翻版的概念扩展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无处不在。无论你喜欢喝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这两个企业都很好的生存并发展着;无论你喜欢用Google还是百度搜索信息,它们也都高速成长着;手机虽然方便,可是在一些场所,你还是不得不使用座机电话。


有时,正版和翻版的概念会强烈的作用于你,让你在心目中把它们颠倒过来。比如,ICQ和QQ,最早使用IM的网民在ICQ出现的时候,ICQ肯定是他们心目中的正版,后来的QQ算是翻版。但随着腾讯对QQ的改进,相信大部分国内用户都会把QQ作为正版来看待,即便是没有把QQ当作正版概念,也不会是ICQ,可能它会是MSN或其他的什么。


无论用户把你当作他心目中的正版还是翻版,都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下一篇文章里,我会继续补充。


Twitter的大旗


Michael Arrington围绕着blog做了两次尝试,第一次是Blogger,第二次是Twitter。Blogger无疑是成功的,Google收购了它,Blogger是全世界最流行的blog之一,Google的许多官方和产品的blog都在Blogger上建立。Twitter也是成功的,最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它刚获得了大量风险投资


Blogger是建立较早的免费blog服务,现在看看,免费blog服务已经无处不在了,做门户的、做搜索的都有了自己的免费blog服务,还有像Blogger一样专门做blog服务的。如果只说饭否模仿Twitter,我个人认为还不足以说明Twitter为用户带来的革命化,就像当年的Blogger一样,当MT、WP等blog程序大面积普及之后,Blogger的价值才会更高。所以,当豆瓣开始推出类似Twitter概念服务的时候,Twitter的革命化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豆瓣推出的Twitter概念服务叫做"语录"(现已改为"广播"),这里不仅会记录下来你输入的文字,还会把你在豆瓣里所有的操作都记录下来。比如,你写过什么评论,想读什么书,或者输入了想要记录下来的话,都会被记录到豆瓣语录中去。在豆瓣语录的页面上,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行为,也能够看到别人的语录,这和Twitter带给我们的概念几乎一致。


如果说饭否等的出现让Twitter有了中文版,那么豆瓣这次语录服务的推出,让Twitter概念超前迈了一大步。就像Blogger那样,只有当门户、搜索和专业的blog网站的出现,才会最大程度的推进blog的发展。豆瓣已经融合九点和语录于一身了,这是一个标志,相信很快门户等代表互联网的企业会将Twitter概念进行修改,然后添加到自己的服务中来。比如,新浪博客就已经是新浪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新浪Twitter会不会跟着出现呢?


豆瓣用自己的思维将Twitter搬了进来,Twitter的大旗开始飘向更加广阔的天空,而并不只是出现几个模仿者这么简单,我非常欣赏Michael Arrington的眼光和才能,相信它一定会让Twitter的大旗像Blogger那样屹立的。


控制与被控制


当以Yahoo!为首的门户网站们给用户带来了查询信息的第一站后,互联网用户习惯在门户上浏览新闻。但千万别认为这就是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的终极模式,Google就告诉了我们另一种查询信息的模式,并且凭借自己出色的技术获得了丰厚的盈利回报,这些回报要远大于门户。


在门户领导的互联网时代,用户被门户控制着;在Web 2.0时代来临以后,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自己控制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很自然地,以blog为代表的用户个人控制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互联网企业只需要提供一个场所,让用户尽情发挥,让用户成为主角,当然,你需要有强大的后台技术作为支撑。这好比互联网中另一块巨大的市场,当它的用户开始发现这块新领土并潮水般的簇拥过来的时候,Blogger、Flickr、del.icio.us等一大批代表Web 2.0力量的网站迅速崛起了。在这里,用户控制自己个性化媒体的需求被最大化的满足了,这些互联网企业因为提供了满足用户控制的个性化媒体服务,因此被推向了浪尖。


控制与被控制,一正一反的变化,就给互联网带来了另一片乐土,用户们在这里不知疲倦的开垦着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他们的确是不知疲倦的,每时每刻,都会有海量的信息从Web 2.0的网站传向全世界,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一切能够让用户做主角的互联网服务,都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看看Twitter现在多受用户喜爱,你可以通过Google搜索到Youtube的收购价格,还可以找到Facebook的身价怎么从10亿美元跳跃至100亿美元的。


你完全可以认为这些都是业余的互联网用户制作出来的信息,但这些业余的信息的确让网站的身价倍增,通过改进用户体验,Web 2.0网站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价值和满足。控制与被控制,就这样拉开了在用户心中的距离。新浪开始改变了,我相信这不会是无由来的。


即便是一些地方新闻,也从用户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否则新闻单位怎么会拿出大奖作为对新闻贡献者的奖励呢?编辑和记者的能量毕竟太有限,而用户的能量和力量是无穷尽的,让用户参与进来,怎么会不好呢?如果你还是有点儿模棱两可,就看看超女和快男,这类节目是怎么天天吸引住观众眼球的,电视台和赞助商又是如何从中获得好处的。控制与被控制,一字之差,结果就会让人大跌眼镜,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不会只是一波,在Web 2.0大浪兴起的时候,门户有些相形见绌,访问量和用户停留时间越来越少,即便是门户鼻祖Yahoo!也不得不掏出更多的银子收购Web 2.0网站,一方面,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方面,让更多的用户来到自己的领地;第三方面,能够从Web 2.0企业身上学到先进的思想和管理办法。


在受到搜索引擎和Web 2.0的冲击后,控制与被控制,Yahoo!们会做出怎样的调整呢?


坐地起价的Facebook


在拒绝了7.5亿美元、10亿美元、16.5亿美元,甚至是6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之后,Facebook给自己标出了至少100亿美元的价码Facebook的确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尤其是当它推出了第三方开发平台Applications之后,Facebook已经被推向Web 2.0的顶峰,甚至有人拿它与Windows和Google做对比。


但实际上,我所能从Facebook得到的,除了每天Gmail里面躺着的有人加我为好友的通知,再就是通过它给Twitter帖What are you doing的信息。译言上面翻译了一篇Read & Write的文章,说的是Facebook上最伟大的是个Apps(工作篇),看后没觉得哪一个是我原来没有使用过(或者比原来更好)的应用,Calendar和Web Office我用Google的,To-Do我有Remember The Milk,E-mail我可以直接通过Gtalk打开,这些被放在Facebook里面就是最伟大的?通过Facebook给Twitter帖信息的时候会出错,这些细节让我对最伟大的这四个字眼和Facebook之间很难划上等号。或者,有一些好处是我没有体验到的,你可以提醒我。


Facebook的身价一路攀升,但我从它那里得到的好处却没有什么变化,或者可以说,我没有从Facebook得到和100亿美元身价对等的好处。在我的眼里,Facebook是一个没有品牌效应的网站,对它怀疑的不止我一个。其实我们可以看看Google,它成形不成形的产品,都会在这个品牌下享受到blogger们的礼遇和追捧,Google的搜索、Gmail以及其它产品和服务都是我经常使用的,即便是在Facebook火热的今天,它也并不是我每天必须使用的互联网服务,只是出于礼貌,要上去通过加我为好友的申请。如果说起号召力,Google个性化主页上面的插件是Facebook的几十上百倍,我的意思是,Facebook的Apps充其量就相当于Google个性化主页,至于其中交友、互动的服务,国内互联网真的不缺这方面的服务。


我这么说并不是贬低Facebook,它的Apps确实让它突然变得强大起来,一路飙升的身价也证明了它的价值,但如果说这样就代表了新一代的操作系统,还有点儿为时过早,毕竟除了整合众多的互联网应用进来,Facebook本身并没有什么产品提供给用户。微软有Windows和Office两大支柱产品,而Google的Web Office和iGoogle也是广受关注的产品,Facebook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大的号召力,但如果遍观全球,微软与Google的号召力更大,而我更看好由Google领先发起新一轮Web操作系统革新。


如果说新一代的操作系统只值100亿美元,这未免有点儿太便宜了吧?


黑色梦中


题目是窦唯单飞后第一张专辑的名字,窦唯创作这张专辑的主题思想是,每个人都生活在梦中。梦中,本地化翻版汉化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的代名词。获得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会试图将服务器架设在中国的网络中,因为这儿有1.62亿的互联网用户,并且网民的增长保持着高速度。


本地化之前种种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可中国的互联网还有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翻版汉化,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服务,多么先进的技术,中国马上就会出现克隆版本,模仿的惟妙惟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放眼望去,中国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汉化版的集中地,从门户到搜索,从Flickrdel.icio.us,再到现在的Twitter,我们应有尽有,除了模仿的有模有样,我们的功能早都已经超越那些前辈,可惜结果却总不尽如我们的意。


对于翻版汉化,我们的特点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每一个克隆者都认为自己能够上演大翻盘的戏,可实际上,越是模仿的惟妙惟肖的网站就关的越早,因为他早已陷入模仿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自主。在模仿这台大戏轰轰烈烈上演的时候,我们似乎丧失了创新的勇气,在这场黑色梦中,模仿者之间互相竞争,完全看不到创新者登台,偶尔有几个,也都是宋兵甲和宋兵乙的角色。


说到这儿,可能你也明白了,当年《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宋兵甲现在获得了怎样的成就,那些曾经高过宋兵甲角色的,没有获得今天宋兵甲的成绩和影响力。今天的宋兵甲正是坚持自己的创新,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有关记忆中的和现实


记忆中有人说报纸不会再有春天,那是05年12月份的事儿,07年7月19日关于美国报业广告收入开始加速下滑的新闻已经是现实。记忆中的讨论,无论当时你是否同意Keso的观点,今天美国报业协会(NAA)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在广告收入加速下滑之后,报纸的春天已经过去了。


其实Keso的观点在当时已经不算是虚无缥缈了,一种新媒体的加速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老媒体,随着两者之间新陈代谢速度的加剧(报业广告收入加速下滑,互联网广告收入加速上升),互联网替代报纸的程度会越来越大,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也宣告了老媒体的影响力将逐渐缩水,早上在办公室看报纸的习惯也已经被网民打破,他们更习惯随时随地查阅即时更新的互联网新闻。


NAA提供的数据只是一个开始时的征兆,因为美国的互联网更发达,但这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传统报纸行业应该警惕起来了。NAA的数据反映了报业广告收入开始加速下滑,但并没有说报业企业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局面,更多的报业企业会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以达到继续保持自身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目的,可隔行如隔山的道理谁都知道,要从传统行业跨入互联网行业,门槛倒是不高,但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亿万富翁从互联网中淘到了真金白银,他们更年轻,更有精力与传统行业争夺用户,而互联网的优势也在他们身上表露无遗,即时、快速、便捷,这些都是传统行业所无可比拟的。他们也更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更知道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拉开与传统企业间差距的方法。很自然的,报业会遭受互联网致命的打击。在blog、Twitter、RSS等新一代互联网Web 2.0思想的表现方式下,报业的笨拙更加得以显露,再多的编辑也不足以应对互联网用户不知疲倦的贡献内容。


一个先进的媒体工具,一边是驾驭它的建设者,一边是使用它的贡献者,这种组合模式已经注定了报业不会再有春天。


新浪跟着博客走


今年年初,新浪调整了首页,博客被提到了与新闻平行的位置,准确的说,博客版面在页面中间,新闻在右边。我一直是新浪科技时代互联网频道的忠实读者,今天看到这个频道改版了,原来这个频道由互联网要闻、互联网国内和互联网国际三大块组成,改版后的页面内容变得丰富多了。


新版最上方是两个焦点新闻,紧接着就是新增加的互联网博客版块,看地址,这个版块其实就是新浪博客的一个具体化的BSP首页,这里全部是IT类的博客提供的新闻。新浪从博客中得到的好处自然不用言表,对于Web 2.0的逐步认可后,新浪正在尝试着让自己2.0的成分增加起来,而对于新浪博客从幕后到台前的操作方法,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在新版互联网频道上,还有Web 2.0版块,国内和国外IT博客排行推荐,在内容上,博客在这个频道占据的比重已经明显上升,相比若干编辑的那种操作模式,博客给新浪带来了更多的思想和内容,即便是与新浪新闻相比,博客的即时性和详尽程度,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Web 1.0时代,新浪是我们互联网的第一品牌,现在,它已经看到了Web 2.0的力量,正在尝试将2.0部分推向最前沿,博客仅仅只是个开始。在Web 2.0时代,新浪可能仍旧会是我们互联网的第一品牌,别看这条大船转弯不如小船灵活,可它一旦转过来,就会将对手甩在身后,毕竟我们只有一个新浪。


把博客推到最前面,新浪能够轻松的得知哪些内容是用户最希望看到的,哪些人是用户最关注的,即便内容上有些偏差,用户也完全可以原谅,新浪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把用户喜欢的、内容精准的、用户关注的帖出来,就已经足够了。


国内互联网企业不习惯通过收购弥补自己的不足,但今天的新浪,不能说它没有尝试新鲜事物,在尝试了新思想带来的种种好处之后,我认为它会有点儿收购Web 2.0企业的念头,毕竟收购一艘小船对它来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博客本已经不是什么新事物,但通过新浪一操作,的确不同凡响,你可以说姜还是老的辣,但新浪真的没有经过思考就冒然走出这一步吗?我认为新浪博客是成功的,将博客推向首页的重要位置,也是经过新浪的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如果今天Flickr依然没有被收购,如果要在国内互联网企业找出一家有意愿收购的,我想会是新浪。


怎么让你的服务拥有更多用户?


一个网站在起步阶段的时候,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千万别冲动的认为它会成为谁,或者要替代谁。新推出的一个IM,即便它拥有再出色的功能,再多的增值服务,它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QQ的位置,作为后来的IM运营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前面众多IM的空白点,并以此切入到市场中去。


那么,腾讯是如何让QQ拥有如此巨大的用户群的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在拨号上网出现后,网吧的概念形成了,当时家庭上网用户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去网吧上网,另外一个原因,是网吧里面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教用户如何上网。腾讯的QQ就出现在这个时候。相对浏览新闻和Email,通过QQ进行网络聊天对用户而言,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上网行为。随着网吧行业的发展,腾讯的QQ作为中国网吧市场独有的如影随形的标准,渗入了一家家网吧,如果说现在还有哪个网吧可以拒绝安装某款网络游戏,它一定不敢拒绝安装QQ,因为这样做,会很明显的降低用户满意度,实际上的确没有哪家网吧会拒绝安装QQ。


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出现了一个最适合的互联网服务,用户有什么理由不去选择它呢?如果说当时从www.tencent.com下载QQ客户端,然后安装,再申请QQ号码是一个挺复杂的过程,但是当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其实这些复杂的过程已经由网吧的技术人员为顾客做好了,顾客需要做的,只是打开桌面上的QQ快捷方式,然后用自己的号码和密码登录就可以了。网吧把整个相对复杂、繁琐的过程简单化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了,顾客从中得到了便利,QQ也随之变得家喻户晓了。


腾讯就是利用了自己第一时间先入为主的机会,加上完全免费的模式打开了中国IM市场的大门,随着网吧业的蓬勃发展,腾讯的帝国之梦逐渐成真。


如果单是MSN,它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了Yahoo! MessengerAIM,正是凭借微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Windows的捆绑销售模式,才成就了今天的MSN。虽然有人对微软捆绑销售MSN颇有微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让用户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过程,开机就会自动登录,加上MSN以Hotmail邮箱作为登录名的方式(Hotmail是目前世界上用户数最多的E-mail服务),让这个IM自动拥有了邮件的监测功能,更让用户省去了登录邮箱的步骤。这些都是MSN能够取得今天巨大成功的因素。


让一个服务拥有更多的用户,就需要在简化用户使用过程和步骤方面下功夫,腾讯是这样,MSN也是这样,不论它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简化过程,让用户以最省时、最简单的方式使用它们的服务。让我们来看看周围还有什么在变得简化,Facebook Applications简化了用户在各个平台间的来回切换和反复登录,一下子Facebook变得强大起来Google Docs更是将Office软件搬上了Web,不仅省去了用户购买新版本软件和升级软件的步骤,让大部分与Office有关的病毒远离用户,更让一台没有安装Office软件的联网PC随时都可以使用Web Office进行文档处理等工作,Google将越来越多的自己的服务整合至Gmail中,让Gmail能够播放Mp3,直接浏览Office等文件,这些还是为了让自己的用户方便使用。所以,Facebook的用户数量成倍增长,它的身价由16亿涨到了60亿,Google Web Office也随着它的优势越来越普及。仔细观察一下,相信你还会发现更多正在变得更加简单的互联网服务,不是它的功能变得简单,而是让用户最简单化的使用它的服务。


等待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越狱》第一季,在Scofield询问如何能够让哥哥的死刑延缓时,老者举了前面一个死囚的例子,在死刑延缓的1个月中,这个死囚说:"杀死我的不是电流,是等待。"在他已经认为今天已经是自己的末日的那一刻,突然被告知由于某种原因,行刑要推迟1个月,那种等待的滋味可想而知。


在企业之间进行的合作谈判,合作模式的商议,以及合同内容修改的过程中,都需要等待这个步骤,不论长短,它都会是一个必要的经历。等待是一个细节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双方或者多方都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变化,合作模式的改变,心理的改变,利欲熏心的改变等等,都是变化。等待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足够冷静的人能够通过这个过程捕捉到对方细微的变化,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起到制胜的效果。


合理的利用等待作为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工具),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买一件衣服,专家给我们的建议是先从三分之一的价格开始还价,如果卖主不搭理,扭身就走,如果热情招呼,这就需要利用等待这个手段进行大幅还价。


等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乘车要等待,买票要等待,搭电梯要等待,电梯到达指定楼层也需要等待,它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当然,它可以是一个工具、一种手段,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使用它,甚至是利用它,让它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有点儿让人犯晕的业务


绕了好几个弯儿,加进去了4家企业,一个业务框架展现出来了。如果你是一个局外人,那么这个业务框架可以用一句话就给你说清楚,但如果你是4家企业中的其中一个,恐怕只清楚业务框架还远远不够,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风险以及对于这些风险的规避,的确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即便说清楚了,恐怕还需要提供一些具体数据来作为支撑和保障。参与这个业务的4家企业,都需要尽全力确保业务的顺利推进,一环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当年NBA球员罢赛的事件。如果单纯从一个外界的眼光来看球员罢赛事件,的确不是一个光彩的事儿,但如果我们从NBA内部运作机制和规则角度去审视NBA这部庞大的机器,会发现这部巨型机器其实是十分精密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它会立即停止运转,直到彻底修复后才会继续工作。一项复杂的业务,也需要像NBA的运作机制和规则那样,为了让它精确的完成使命,必须为它设计精确的机制,当问题(或者风险)出现的时候,整个链条都会集中反应出问题所在,不至于让参与进来的4家企业面对更大的风险,也就是说,精确的机制能够确保业务的快速推进,以及对风险的及时预报。


4家企业,最早是其中的2家发起,说服第3家加入,接着,是可以复制的第4家。一句话就描述完了,而其中的过程帮我们练就了金刚嘴,尤其是说服第4家的过程,绝对是一个斗智斗勇并且历尽艰辛的过程。把这个业务模式描述清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初期只是接触到业务层面的人员,就会让整个过程延长,因为业务人员需要把这个业务模式讲给企业负责人听,要命的是,如果他并不十分清楚,企业领导就会有一些问题(甚至是关键问题)得不到解答,这和宣判我们死刑是一个效果,因为人们通常会对第一次听到的新鲜业务感兴趣,如果重复讲给对方听,尤其是重复将一个复杂的业务将给领导听,这个事情被搁置的可能性会增大。


在经历了一次可以说得上是惨重的失败后,我们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它甚至让我们下午开始一起讨论到半夜,当所有细节水落石出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在同一块石头上被绊倒两次,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知道下一个第4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策略进行沟通和谈判。就像我们第三次选择的对象,几乎只用了一个下午就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果排除对方工作时间紧的因素,3天内我们就可以敲定合作协议。


能够赚到钱的是最基本的业务模式,能够让企业扩大规模的业务是一种变相的赚钱业务,而能够让参与其中的4家企业,该赚钱的赚钱,需要扩大规模的扩大规模,赚利息的也能得到合理的利息回报,这是一个出色的业务策划(也可以称之为业务咨询)设计出来的业务框架,参与其中的企业都因为从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所以大家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并让它充分显现于整个业务框架中。


精密的业务机制设计,及时的防范风险,各得其所,一个复杂的业务因此而得以被轻巧的复制了。


9个月的搜狗企业邮局


去年9月28日搜狗首推国内免费企业邮局,到今年6月份,历时9个月的搜狗企业邮局暂停了注册服务。我没有看到搜狗关于关闭搜狗企业邮局服务的通知,在询问了搜狗的工作人员之后,确认了该服务现已不能注册。


提供免费邮局服务的有:Windows Live Custom DomainsGoogle Gmail for your domain,目前这两家的服务仍在继续提供,反而是后来的搜狗最先关闭了自己免费邮局的服务。这让我想起当年国内门户的做法,先给用户50M,然后以用户用不了这么大空间为借口,单方把免费电子邮箱空间锐减至5M,最后迫于Gmail的G级压力,不得已大方起来,并大力宣传自己的免费邮箱空间已达G级。用户真的这么好糊弄?


上个月我刚好申请过搜狗的企业邮局,当时还可以注册,但现在访问搜狗免费企业邮箱页面,已经找不到"注册"的字样。


让一部分用户先体验起来


GFans像是一个个顽皮又听话的孩子,而Google似乎并不是一个严厉的家长,她放任着这群孩子,并十分友好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这群顽皮的孩子唯有在Google面前,才会变得非常听话,想着法讨好Google,为的是能够先别人一步取得Google的喜爱。他们研究Google的脾气,用Google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气质影响着周围的孩子们,让越来越多顽皮的孩子加入进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爱Google,为此他们有了GFans的称呼。


Google总是把自己产品的一些最新功能的体验权交给那些挑选出来的,表现突出的孩子,并不忘记在一些节日给他们送去礼物。这些孩子,是Google选择的、对自己产品进行测试的用户,他们是高端的。先让高端用户体验自己的新服务,然后通过反馈信息进行相应改进,这当然是个聪明的做法,Google不仅这样做了,还让这部分用户将新功能的体验感受说给其他用户听,就这样,越来越多关于新功能的体验被一批接一批的用户说出来,而Google所要做的,就是根据用户的反馈和产品特点,进行合理改进,并为下一个新功能做好铺垫。


最近一直在使用哪咤,体验着它一次次的进步,一点点的体贴。下午和哪咤的Jim Sang聊天的时候,我提到应该让一部分用户提前体验哪咤的新功能,然后由这批用户将信息反馈给哪咤,再由他们带动第二批、第三批的用户来使用新功能,这样,哪咤的新功能在不断的与用户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改进,并最终正式面向全体用户。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其实挑选出第一批体验级用户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是哪咤的忠实用户,就像GFans喜爱Google那样喜爱哪咤,然后由他们反馈体验信息,并逐渐帮哪咤把一个个的新功能推销出去。


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或服务)而言,总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比如,某个看似不错的创意服务,却无法得到用户的肯定,没有一点儿市场地位,与其这样冒然出击,不如让一部分用户先体验一下,成则推,败则关,以此将风险降至最低。Gmail是广受好评的免费电邮服务,但它不是第一个免费电邮服务提供者,也不是最大的电邮服务者,它要做的,是最好的电邮服务。一成不变当然不会是最好的,回头想想Gmail,除了它的病毒式营销,恐怕就是逐级体验的策略了,每一次对Gmail的改进,都是逐级分批让一部分用户抢先体验,等新功能得到首批用户认可后,才加快速度让更多的批次用户进行体验。先体验到新功能的用户会产生一种占了Google光的感觉,在blog运动下,一方面,他们想让的读者知道自己受Google的青睐程度,另一方面,抢先爆料总是会为blog带来流量,尤其在爆料对象是Google的时候。互惠原则的作用体现出来了,于是,分批体验到新功能的用户纷纷开始在自己的blog上直抒胸臆,谈论的对象除了新功能,再就是Google了。


哪咤是一种基于RSS订阅和阅读的新服务,它通过IM来实现信息的实时推送。我不敢说所有的用户都和我一样厌倦了RSS阅读器,但至少我敢说,和我有同感的用户一定不在少数,有我这样的用户需求,哪咤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更何况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团队,一个虚心接受用户意见的团队,我不反对Twitter的固执有它的道理,但毕竟这是个特例,如果所有的网站都这样固执,恐怕我们的门户会贴上更多的狗皮膏药,没有谁去理会用户的反馈意见,没有人在意用户的体验感受了。


就像当初抓虾融入Digg功能带给我们惊喜那样,哪咤会融入网络书签服务,增强用户页面的可控性来满足不同层面用户的需求,接着,你会发现,点点鼠标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发扬光大,通过关联性推荐带给你的是更加精彩的你愿意阅读的信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让哪咤为你推送信息。可能你已经习惯挂着Gtalk监控邮件,和朋友进行沟通,现在,你大可不必改变这个习惯,因为Gtalk还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的监控你关心的话题。在逐步的使用分批体验策略后,哪咤会让你的愿望成真,我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让一部分用户先体验起来


GFans像是一个个顽皮又听话的孩子,而Google似乎并不是一个严厉的家长,她放任着这群孩子,并十分友好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这群顽皮的孩子唯有在Google面前,才会变得非常听话,想着法讨好Google,为的是能够先别人一步取得Google的喜爱。他们研究Google的脾气,用Google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气质影响着周围的孩子们,让越来越多顽皮的孩子加入进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爱Google,为此他们有了GFans的称呼。


Google总是把自己产品的一些最新功能的体验权交给那些挑选出来的,表现突出的孩子,并不忘记在一些节日给他们送去礼物。这些孩子,是Google选择的、对自己产品进行测试的用户,他们是高端的。先让高端用户体验自己的新服务,然后通过反馈信息进行相应改进,这当然是个聪明的做法,Google不仅这样做了,还让这部分用户将新功能的体验感受说给其他用户听,就这样,越来越多关于新功能的体验被一批接一批的用户说出来,而Google所要做的,就是根据用户的反馈和产品特点,进行合理改进,并为下一个新功能做好铺垫。


最近一直在使用哪咤,体验着它一次次的进步,一点点的体贴。下午和哪咤的Jim Sang聊天的时候,我提到应该让一部分用户提前体验哪咤的新功能,然后由这批用户将信息反馈给哪咤,再由他们带动第二批、第三批的用户来使用新功能,这样,哪咤的新功能在不断的与用户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改进,并最终正式面向全体用户。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其实挑选出第一批体验级用户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是哪咤的忠实用户,就像GFans喜爱Google那样喜爱哪咤,然后由他们反馈体验信息,并逐渐帮哪咤把一个个的新功能推销出去。


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或服务)而言,总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比如,某个看似不错的创意服务,却无法得到用户的肯定,没有一点儿市场地位,与其这样冒然出击,不如让一部分用户先体验一下,成则推,败则关,以此将风险降至最低。Gmail是广受好评的免费电邮服务,但它不是第一个免费电邮服务提供者,也不是最大的电邮服务者,它要做的,是最好的电邮服务。一成不变当然不会是最好的,回头想想Gmail,除了它的病毒式营销,恐怕就是逐级体验的策略了,每一次对Gmail的改进,都是逐级分批让一部分用户抢先体验,等新功能得到首批用户认可后,才加快速度让更多的批次用户进行体验。先体验到新功能的用户会产生一种占了Google光的感觉,在blog运动下,一方面,他们想让的读者知道自己受Google的青睐程度,另一方面,抢先爆料总是会为blog带来流量,尤其在爆料对象是Google的时候。互惠原则的作用体现出来了,于是,分批体验到新功能的用户纷纷开始在自己的blog上直抒胸臆,谈论的对象除了新功能,再就是Google了。


哪咤是一种基于RSS订阅和阅读的新服务,它通过IM来实现信息的实时推送。我不敢说所有的用户都和我一样厌倦了RSS阅读器,但至少我敢说,和我有同感的用户一定不在少数,有我这样的用户需求,哪咤就有它存在的价值,更何况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团队,一个虚心接受用户意见的团队,我不反对Twitter的固执有它的道理,但毕竟这是个特例,如果所有的网站都这样固执,恐怕我们的门户会贴上更多的狗皮膏药,没有谁去理会用户的反馈意见,没有人在意用户的体验感受了。


就像当初抓虾融入Digg功能带给我们惊喜那样,哪咤会融入网络书签服务,增强用户页面的可控性来满足不同层面用户的需求,接着,你会发现,点点鼠标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发扬光大,通过关联性推荐带给你的是更加精彩的你愿意阅读的信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让哪咤为你推送信息。可能你已经习惯挂着Gtalk监控邮件,和朋友进行沟通,现在,你大可不必改变这个习惯,因为Gtalk还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的监控你关心的话题。在逐步的使用分批体验策略后,哪咤会让你的愿望成真,我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义务宣传员


偏偏碰上了一个老同学,偏偏这家伙走哪儿都喜欢把那个笨球笔记本背着,偏偏这家伙有个外号叫"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家伙叫八万。八万同学看到我手机上Google日历短信提醒,十万个为什么的劲儿就上来了。


"这是什么?"
"日历的短信提醒。"
"什么日历?"
"Google日历。"
"怎么玩儿呢?教教我。"


建议Google的服务流程缩短一点儿,我也就不用从给他申请Gmail账户开始了。
"电子邮件我有。"
"闭嘴。"
"我真的有那。"
"你还用不用Google日历了?"
"哦。"八万同学安静了点儿,耐心等待着。


总算把Google账户给他申请好,然后Google日历的手机验证码通过了,这家伙用Google日历做的第一件事儿是把他老婆的生日提醒设置好,嗯,总算还是有点儿意义的事儿。


八万同学瞥见了Google日历左上方的Google文件。
"这是什么?"
"不知道,没用过……"
"老大,教教我怎么用!"
"自己琢磨去!"
"不够意思!"
没办法,八万同学了解我,知道我的缺点,就是不能忍受朋友说我不够意思。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又结束了。


"那个照片是什么?"
"……"
"不够意思!"
第三个漫长的过程。


总算结束,我在喝茶,八万同学在温故知新。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家伙在Google文件那里看到了"我的所有服务",兴奋之情溢于脸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当时的心情,可谓极度恐慌。接下来的事情你们都猜的到,八万同学在我这个义务宣传员的指导下,把Google所有的服务翻了个底儿朝天,而我的周末也因此而荒废。


早上起来看到八万在QQ上给我的留言:"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Google了。"


E-mail和IM的商业价值


E-mail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走来的,相比较而言,IM像是个后生,但却年轻有为。曾经,许多人都幻想着靠卖服务器空间来走收费的道路,让E-mail成为赚钱的工具,后来一败涂地。目前,众多的E-mail商业化运作手法是,通过邮件发送,在邮件的底部插入一些广告来为自己宣传,Gmail有些不同,它通过机器抓取邮件内容然后将自己的广告加入用户的登录页面,但在邮件中,是绝对没有广告的。


提供E-mail服务最多的是门户,但它们大多是将E-mail当作一个很小的服务内容提供给用户,却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要把自己的邮件系统发扬光大。Gmail的横空出世不仅让邮箱空间跃至G级,而且功能上也不断推陈出新,Google固执的将AdSense帖到Gmail上,并让这个Google最擅长的盈利模式牢牢的扎根儿在Gmail这个产品中。


IM的商业模式似乎更清晰些,登录弹出广告窗口,聊天窗口上的广告等,都非常明了。通过会员、增值服务等项目获取收益,大多数运营商都暂时处于入门级别。即便是这样,已经让腾讯成为了互联网的IM之王,多样的服务和不断完善的产品,将IM的商业模式越勾勒越清楚。


这里我不说谁更重要,但可以明确的是,IM这个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已经能够捧出QQ帝国,而E-mail还没有让谁享受到腾讯这般待遇,包括强大的微软,它的Hotmail也同样不能成为QQ那样获利颇丰的产品。互联网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最合理的商业化模式,让投入、产出各尽其责。


E-mail和IM同是互联网的联络工具,但一慢一快的节奏区分下,它们的商业价值在目前的用户群中就产生了两种状况。虽然它们都是目前最普及的互联网应用,但收益差距却也不小并持续拉开着。其实也比较容易理解,即使都是IM服务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IM的用户数和收益基本成正比,但E-mail就未必是这样,QQ就是个最好的例子,用户数量大,收益高,QQmail与付费会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会员推动了QQ的收费mail服务,还是E-mail推动了QQ会员数量,总之,QQ10元/月的会员制为腾讯美美的捞了一大笔。但腾讯这样付费为用户提供多方位的增值服务的办法,值得E-mail这位前辈借鉴,如果只是付费使用E-mail这一项服务,一方面不利于品牌下产品的推动,另一方面,除非这个E-mail产品好到不会收到一封垃圾邮件。目前Gmail不断更新和完善,已经具备收费的基础,但恰恰Google一直把免费贯彻始终,这也为E-mail的收费道路提升了难度,就像当时把免费E-mail推向G级一样,许多E-mail服务商不得不被动的跟着走,因为他们非常明白,如果跟不上,就只有被市场淘汰。


目前绝大部分的E-mail服务都是免费的,但这并不能证明E-mail没有商业价值,只是大家都乱作一团,你盯着我,我顶着你,谁也不敢先大声喊:我不提供免费E-mail服务了。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放弃这个用户数量众多的互联网基础服务,就等于放弃了现有的用户,从这个角度来看,E-mail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呢?通行证、账户等都是基于E-mail基础之上形成的,没有了E-mail,就等于没有了当初的基础和资源。


中国的互联网是娱乐的,可谁又能真正抓住这么简单的用户心理呢,腾讯抓住了,它的帝国建立起来了,MSN没有真正抓住,它在国内就只有老二的份儿。我看到许多名片上都印着XXX@163.com或者XXX@126.com字样的邮件地址,可见网易的E-mail的用户数量在国内是居前的,但网易能放弃E-mail免费服务吗?


随着E-mail和IM的发展,它们的商业价值会逐渐发生改变,它们之间的差距会随之变小,能够肯定的是,它们都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让我厌倦的RSS阅读器


我已经越来越厌倦RSS阅读器了,里面不知疲倦增长的更新数字,二尾子模样的摘要输出,越来越慢的速度,以及那种透不过气来的压迫感。现在好了,经过2天的精心挑选,目前有17个Feed在这儿了,而且我发现分散的阅读更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现在剩下的17个Feed中,还有两个是我私人的,我已经可以宣布:从今天开始,我要彻底离开RSS阅读器这个古老的工具了。原来在Gtalk上收到某个Feed更新的消息,总是跑去RSS阅读器中查看,现在直接点击链接就好了。


原来对哪咤的不经意,竟然没有看到那个和Gmail一模一样的星标,这的确是个很好用的标识。共享与不共享都只是一个按钮的事儿,非常方便。谁在订阅、Google工具栏按钮,以及IE和Firefox书签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


突然发现,今天的时间变得宽裕了,离开RSS阅读器束缚的感觉,真好啊!


世界离不开模仿,但模仿创造不了世界


标题有点儿像一句老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确是万万不能的。本想直接套用这句老话,但为了区别开,还是换了一个说法。标题有两层意思:1.模仿是世界的组成部分;2.创造世界不是靠模仿。


模仿的确能够获得成功,有时候这个成功还不小。比如,百事模仿可乐,现在成了一家世界级的企业;新浪模仿Yahoo!做门户,成为了国内第一门户;腾讯模仿ICQ,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一大IM运营商。但我们需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细节部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口味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那么点儿差别,这两家饮料公司在商业运作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百事风云榜做的有声有色,可乐就压根儿不做,百事至今只有几种饮料,而可乐有几十种,但一说到碳酸饮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两家公司的饮料。新浪和Yahoo!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腾讯和ICQ之间就更加明显了,在国内,腾讯已经完全击垮了自己的老师,完全是一副王者气慨。


即便是腾讯完全超越了ICQ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注意到一个细节,如果没有ICQ的出现,会有今天的腾讯以及今天繁荣的IM市场吗?今天互联网IM市场,完全是因为ICQ的出现,才促进了如此巨大的一个市场机会,而互联网最主要应用中,从ICQ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添加上IM这一项。看看今天你身边上网的朋友,无论哪种IM,几乎都会使用一款。开辟了互联网IM领域的是ICQ,模仿者补充和促进了它的发展。创新和模仿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有了Yahoo!就不会有新浪,但是如果没有Yahoo!,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新浪。


环顾我们四周,还有什么是不可模仿的吗?微软那么强大,也会有Linux、Web Office同它竞争。我们的世界里,已经布满了模仿的基因,这些基因无时无刻不在补充和促进那些创新的基因。这两者随时随地都在不停的变换着成分,不停的让我们的生活享受到便利。


如果没有第一台蒸汽机的问世,火车就会被我们当作怪物拒之门外;没有电灯,我们就会一直守在火堆旁边;没有电话,我们就无法立刻联系到联络对象。创新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断的有新加入进来的基因使得它们加速变化,新生的基因越来越多,整个进程被加速了。在创新为我们带来一个新空间的同时,它和模仿一起推进这个新空间的发展。


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好或者绝对不好的,没有了模仿,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


哪咤应该增强关联性


我在Gtalk上面试用了哪咤RSS订阅投递服务,把anothrbot@gmail.com添加到Gtalk联系人中,然后在对话框中直接输入Feed地址,回车,就可以开始使用哪咤RSS订阅投递服务。我把特别喜欢的Feed都输入到了哪咤的Gtalk机器人里,这样不用守在RSS阅读器旁边就可获知Feed的更新状况,这就是目前哪咤和RSS订阅的区别


之所以说是目前,因为哪咤的服务现在还仅限于此,但并不代表哪咤不能通过IM客户端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价值。互联网用户,至少是国内互联网用户,都有打开计算机就挂着IM的使用习惯,所以可以说,哪咤订阅是最方便、及时的订阅Feed的方法,也可以随时调整你的订阅范围。使用哪咤服务以来,一直希望它能够增加类似豆瓣的推荐服务。比如,根据我的订阅的Feed内容,增加类似豆瓣的"豆瓣猜你会喜欢"这样的服务。其实豆瓣出色的服务完全可以作为RSS订阅服务方面的参考,用户可以选择打开推荐等服务,也可以选择关闭,甚至可以通过哪咤机器人认识更多的朋友。


哪咤也可以成为一家查询中心,比如,我要查询某个Feed的订阅数量,通过哪咤机器人迅速就可以完成,而不是登录到RSS阅读器里面去查看;目前查看推送过来的更新结果,还是在哪咤的页面中,完全可以允许用户推荐某个帖子,通过机器人能够方便的查询某个Feed被推荐帖子的数量,并以此建立Feed的可信度。通过机器人查询这些信息非常方便,这样的模式类似浏览器上安装的Google工具栏,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用户使用,避免重复打开网页,但实际,这样可以使得哪咤获取用户数据的量增大,让哪咤为用户推送出更精准的信息。


我喜欢哪咤的服务,它的确可以让我随时获取信息而不必在阅读器里面花掉大把的时间,当然,通过哪咤订阅的RSS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后的结果,它让我的效率和浏览效果大大增强了。在RSS阅读器里那种集中式的阅读信息的方式,已经让我厌烦了。干点儿别的,收到哪咤机器人推送过来的Feed更新信息,再去阅读,我更喜欢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目前还没有任何广告的困扰,而且速度比较快,你可以订阅blog、新闻,甚至是某个人的美味书签,只要是有RSS的地方,就可以使用哪咤。


我和别的用户都使用Google Reader,但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可言。阅读器就是阅读器,不应该有SNS的成分夹杂进来吗?抓虾里面不就有这个功能吗?比如,哪咤给我提示,订阅了这个Feed的用户还有XXX、XX,多好的SNS啊。SNS当然适用于哪咤,而且我第一个支持,只要留给用户充分的把控权利(就像Twitter那样),用户就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提醒推送进行个性化设置。


在我使用哪咤订阅了一个Feed,然后根据提示找到了另一个订阅该Feed的用户,通过哪咤机器人,输入一个命令和聊天内容,发送到对方的IM端,进行短时间的沟通,想着就是一件特吸引我的事儿。当然,这是参考了Twitter的方法,可哪咤怎么就不能参考一下呢?


有了用户的个人页面,就应该把它充分个性化后展示给其他用户,比如类似Google Reader Shared Items那样的书签共享服务。哪咤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下一步,我会把我订阅的Feed整理一番,然后分批、分次的导入哪咤,完全脱离开RSS阅读器的束缚。


让阅读器来的更猛烈些吧


我第一个使用的是看天下PC版RSS阅读器,那时候觉得阅读器很好玩儿,每天不用打开浏览器就能及时获悉相关信息,后来觉得把Feed保存在PC上面不是太方便,因为总有使用其它计算机的时候,所以接下来开始挑选Web版RSS阅读器,定在Bloglines是因为至少当时它还有繁体中文版,以及不错的用户界面和体验效果。在Bloglines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和越来越慢的时候,李学凌的狗狗出来了,国内RSS阅读器市场沸腾了,第一个简体中文的Web版阅读器推出了。狗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简单、快速的中文版阅读器。但很快狗狗就销声匿迹了,现在连www.gougou.com都无法访问了,从吕欣欣处获悉,原来狗狗藏到了rss.gougou.com下面。


第一个极具创新思想的中文版(简体)Web阅读器抓虾的到来,让狗狗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抓虾对中文阅读器市场的作用可以用震惊来形容,用一句时髦的话:抓虾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理念的RSS阅读器。收藏、推荐、频道大全等,个个有模有样,体面大方,中间我查看过Rojo,竟然差不多成了英文版抓虾(不很清楚谁模仿谁)。美好的事物总会有点儿美中不足,抓虾的访问速度和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Google Reader发力挺进了Feedburner、Feedsky阅读器排行榜首位,并不是因为它速度多快,而是因为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便捷的使用功能,当然,还有Google强大的召唤力以及免费的有力保障。


前几天又出来个鲜果,许多blog都对它进行了报导,注册、登录并把Google Reader的Feed导入到鲜果试用了一下。其实还是比较失望的,在我看来鲜果就是一个抓虾的翻版,除了简洁的页面,鲜果和曾经的抓虾如出一辙。不可否认的是,抓虾的功能和界面是得到用户肯定的,所以模仿抓虾推出的阅读器应该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我更看重鲜果下一步会怎么走,如果只是目前的状况,许多阅读器都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我想,只有保持当初的专注与热情,才能走好下一步。况且,无论是抓虾还是鲜果,它们都是半残废的


如果只把Google Reader或者鲜果当成一个方便获取信息的阅读工具,就有点儿可惜了。当初使用Bloglines有1年多时间,换到Google Reader又是1年多时间,这里面记录了我的订阅偏好,阅读习惯,以及我随时的兴趣转向,我更希望能有一个会了解我的伙伴,它知道每天我打开阅读器最先希望看到谁的blog有更新信息,这个blog更新帖子的下面有怎样的评论,今天有什么新的我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给我,而不是要我主动去搜寻喜爱的信息。随着用户对Feed的获取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挑剔,RSS阅读器更应该是用户的一个朋友,而不是生硬的提供Feed源信息的工具


RSS阅读器才刚开始起步,猛烈的来不是问题,但谁能够真正的让阅读器成为用户的朋友,可能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征程。


又一个名人博客


继新浪名人博客火热后,腾讯也加入进来。赵薇腾讯首家开博的消息标志着腾讯博客开始进军名人博客。腾讯博客自称精英博客,并打出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宣传语。


名人博客(或者精英博客)的流量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不同于草根的博客,自然有它天然的魅力,腾讯这次用赵薇的名人效应打开名人博客的大门足以看出这已经是酝酿已久的事儿了。作为一直吸引着年轻、时尚用户的QQ的大东家,腾讯当然不可能不涉足名人博客这个领地,虽然它起源于新浪,但腾讯有着巨大的资源来从中分一杯羹。腾讯有大量的精力充沛,并且是"无聊网络经济"主力军的用户群,名人在这里开博的确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名人博客自然有他们背后的支持者,比如从版面开始,就有着别具风格的设计。什么RSS订阅,什么免费个性化,在这里统统不好使,不需要RSS订阅和免费个性化支持,只要名人在这里,就一定会火。千万别顺着地址去添加名人的QQ,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说是腾讯博客,其实还是Qzone,只不过原来没有一个体面的名字,不大好邀请名人过来,总不能跟人家赵薇说:来Qzone写字穿照片吧。现在好了,可以名正言顺的邀请赵薇来腾讯开博,这样就体面多了。赵小姐对Qzone可能压根儿就没听说过,但对于"开博"这个名人圈里比较流行的词儿就会比较熟悉了。不过我倒是想建议赵薇小姐,要么不开博,要开咱就自己搭建一个,这点儿费用比起一件儿上衣来说,不知道要便宜到哪儿了。然后根据自己的心情,可选择适当的地方给自己赚点儿外快,相信一笔广告的数字不在少数,别搞得像老徐那样儿,碰见新浪还真没什么办法,流量给人家贡献了,人气给人家暖热了,还不好说走就走。


Qzone从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许多Qzone里面都是花儿啊草儿啊的,要不就是花里胡哨的页面,再不就是听得都烂了的流行歌曲,这里没有RSS,更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有的,只是不知疲倦的用户在这里来来回回的"Ctrl+c"和"Ctrl+v",要不就是死去活来的爱。不过腾讯却为中国blogger作出了一个特殊的贡献,那就是可以给博客加访问密码,只有知道密码的用户才能进来浏览。不知道这些加密码的博客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好东东,也许谈情说爱的悄悄话成分更大一点儿吧。


腾讯这次可谓模仿的惟妙惟肖,赵小姐第一篇帖子里有这样的文字"HI,大家好!我是赵薇。今天我正式在腾讯安家了,请大家有空的时候常来我家坐坐!"觉得眼熟,新浪那边就用的这招。不过腾讯给配上了一张赵小姐的照片,作为和新浪的区别,也顺便证明一下,我没有模仿嘛。


没有RSS、不是完全免费这没有什么,腾讯不是从QQ上成功的捞到了大把钞票吗,百度这么大市值的公司推出的百度空间也好不到哪儿去,或者你可以说,这还不如Ben给自己的老婆写的程序好,但这有什么影响吗,Ben比我们更懂中国互联网吗?说实话,我现在有点儿烦这句话,好像这成了我们立于不败的堡垒,更有种不思进取的思想在里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无阻碍的享受那些世界级的博客服务啊。


蚂蚁和豆瓣


新版蚂蚁上线了,我的看法和Silbo类似,蚂蚁圈豆瓣。新版蚂蚁没有直接交易的内容,而只是让用户推荐宝贝,目前看宝贝主要以书籍和数码产品为主。之所以说新版蚂蚁像豆瓣,因为用户在选择了查看某件宝贝的时候,页面右边会出现类似豆瓣的"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喜欢",只不过蚂蚁把它换成"喜欢此宝贝的会员还喜欢"。但是豆瓣会为用户给出卓越、当当等几个网站的价格,蚂蚁目前只有自己给出的报价,用户无法做出比较。


蚂蚁的蚁群和豆瓣的小组基本类似,蚂蚁的博客导入和豆瓣的九点类似。虽说这两个方面它们都比较类似或者接近,但我个人感觉豆瓣更胜一筹。蚂蚁中的蚁群基本以个人的号召力为主,比如麦田、Keso等蚁群的主人,而豆瓣中的小组大多都是用户集体的力量,反而Keso在豆瓣中的小组人气并不怎么高。在博客导入方面,蚂蚁和豆瓣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用户无法删除已导入的博客,蚂蚁以博客地址为标准进行导入,豆瓣以RSS地址为标准进行导入,豆瓣更像是一个RSS阅读器,并且有关注、必看等分类方便用户自行控制。


准确的说,应该是蚂蚁对博客的导入支持在豆瓣九点之前,之所以豆瓣会增加九点功能,也许是针对蚂蚁。现在,蚂蚁也开始推出了宝贝计划来针对豆瓣。其实双方可能都认识到了对方的常处,和自己通过增加什么方面的服务来弥补自己。除了页面设计,它们已经越来越像,也在更多的细节方面体现出了差异,我认为,蚂蚁下一步会把淘宝的C2C模式和豆瓣模式融合在一起。


豆瓣中存在着B2C(用户在卓越或当当上面买书)和C2C(用户的二手转让),蚂蚁现在还没有电子商务方面的功能,它还处于蓄势阶段,等这里的宝贝数量到达一定数字之上,它的商业模式就会彰显出来。有点儿奇怪的是,蚂蚁的搜索框首页突然就不见了,这是蚂蚁当初的设计失误还是下一步的伏笔?我实在看不明白。相比蚂蚁新版的首页,我更喜欢豆瓣的简洁,新版蚂蚁的版面看上去有些凌乱,或者说,在网站易用性方面,蚂蚁与豆瓣还存在些差距。主题方面,我前面说了,蚂蚁目前的商品以图书和数码产品为主,豆瓣的"我读、我看、我听"却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所以,豆瓣的主题更加鲜明、清晰。


在老蚂蚁我的生活版面,我几乎很少能看到真正的精彩原创,或者很少能看到我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我说的更直接一点儿,老蚂蚁我的生活版面中,垃圾含量较高,在蚂蚁社区里面,我只把三个人列为我的好友。但在豆瓣中,我的好友就相当多了,豆瓣的同城功能让我轻易就找到了离我很近的朋友,也找到了我喜欢的小组。我这么说不是代表蚂蚁中没有好的小组或着朋友,只是我在蚂蚁的经历的确只得到了目前的结果。所以,我并不认可麦田给新版蚂蚁的SNS打70分,我给蚂蚁打30分。另外,蚂蚁网的访问速度的确不好。


老蚂蚁新打开窗口的设置让我感觉不好,如果可以,我更喜欢在同一个窗口内浏览,记得Google在个人偏好中有这样的一个选项,不过蚂蚁和豆瓣都没有这些细节方面的考虑(豆瓣的九点会在新窗口中打开)。


麦田把"向平凡生活致敬"作为蚂蚁网的口号,在新版蚂蚁中能够感受到一些,接下来麦田会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这个口号呢?


基础才是我们要重视的


在去郊区的路上,两边都非常空旷,广告商自然知道这里的价值,空地上一块醒目的广告牌,自然会非常吸引人。前两天接连下雨,风也很大,在路过一处广告牌的时候,它被大风毁了,钢管和不锈钢板被大风刮成麻团,一个广告位就这样被大风结束了它的使命。


这个广告牌的面积起码在70平方米以上,前两天的风不会把我给吹成这样,因为我不是一个平面的,而且我也没有这么大的受力面。钢管虽然挺粗,可也无法承受大风带来的压力,一个超过70平方米的平面,在风力较大的时候,它所承受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不是画广告的钢板承受不了风力,而是钢管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力量。风把压力给了钢板,由于钢板和钢管是固定在一起的,于是钢板就把压力给了钢管,负责支撑和固定的钢管是起决定作用的骨架,如果它能够抵抗这个力量,那就不会发生眼前的这一幕。可见,搭建钢管的时候,广告商派来的施工队伍明显忽视了这个问题。基础做的不牢靠,自然会遭受损失。


许多高速路两旁的广告牌,都是以三角形的钢架组成,一方面,这样可以三个方向的人能够清楚的看到它,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为了考虑到框架的稳定性。三角形当然是最稳定,而且也能够达到宣传效果的形状,所以,它被广告商普遍采用了。另一种做法是,用一个足够粗的水泥石柱作为广告牌的根基,将三角形的广告牌放置在石柱顶上,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重视了广告牌的基础部分,不仅能够保证自己长期获益,也能够保证广告主的投放效果,以及广告商自身的信誉度。会算账的广告商都会选择牢固的基础的做法,而不是像被风毁掉的那个广告牌商家的做法。


用户越多的网站,它的受力面越大;影响力越大的网站,它的受力面也越大;越出色的网站,它的受力面同样随之增大。它们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正是它们的基础,谁也不愿意像那个被风毁掉的广告牌那样。门户网站的访问量较大,它们承受的压力就较大,用户的挑剔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在相互间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谁的基础越稳、越扎实,谁就能够走的越远,谁获胜的几率就越大。没有哪个用户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基础不够牢固的网站上,从短期看没什么,但时间一长,这样的网站在用户心里就会一落千丈。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都开始重视用户体验,就像当初我们开始重视售后服务一样,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稳固根基的基础上的,没有好的基础,一切都是在空谈。


网站的基础决定了它是否能够承受每天上亿次的访问,是否能够保证访问速度,是否能够保证任何时间都能够顺畅访问。比如,Bloglines的水管工,Twitter因为用户的激增,它的机器人频繁宕机,这些都是基础不够牢固的表现,一次两次的出错已经让用户胆战心惊了,如果频繁这样,只能证明它的基础不好,或者说,网站对它的基础了解不足,而且似乎找不到一个好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大网站和小网站(或者刚起步的网站)在投入方面的确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别忘了,做网站之前,就应该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协调好,用户来你这里不是为了听你诉苦,而是希望享受到良好的服务。一个没有任何基础(或者基础不好)的足球运动员,他成名的几率几乎为零,我想,没有谁愿意把自己获得成功押在几乎为零的几率上,其实抬头向四周看看,你能够获得成功的路根本不可能会是这一条,不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基础做扎实、做牢固都不算晚。把时间浪费在幻想上,远不如把时间花费在基础工作上来的实在。


信息是怎么过载的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从大家都熟悉的IM说起。


QQ和MSN,你要找谁?


在我处于上网的初级阶段的时候,申请Yahoo! Mail之后,就是申请OICQ号,那个时候我对互联网两眼一抹黑,完全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入门的,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互联网应用,浏览新闻、聊天几乎就能够和上网划等号了。email是非常有用,可我给谁写啊?


当只有QQ的时候,信息匮乏的厉害,就只有几个外地的朋友,逮住一个陆陆续续的能聊一个通宵,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在网上聊天还有着极大的新鲜感。后来,MSN也来了,右下角的IM图标就又增加了一个绿三角。但是QQ和MSN的好友几乎不重叠,因为它们各自的天性,网友和熟人之间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QQ和MSN,它们的功能几乎是一致的,沟通也好、语音也好,当我只使用QQ的时候,上面的联系人就那么多,让我有聊天欲望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个,加上MSN,可以聊天的范围就扩大了。随着时间的推移,QQ、MSN里面的联系人越来越多,可聊天的对象也随之增加,沟通和语音的范围也变大。随着用户使用的IM数量的增多,信息自然就相对"过载"了。


现在,Skype、Gtalk、POPO、搜Q、UC、阿里旺旺等一大批IM进入这个市场,但这里还是有一个衡量标准,即:如果有用信息越来越多,就不存在过载的问题;如果无聊信息越来越多,也未必就全是过载信息;骚扰信息基本被看作是信息过载的主体。不过随着IM的种类越来越多,从整体上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广,信息存在过载问题,但用户可以选择不使用,或者删除骚扰源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email的信息过载吗?


垃圾邮件基本上是email信息过载的源头,除去垃圾邮件,email基本不存在信息过载的问题。朋友间通信,工作伙伴、同事之间通信,这些与过载无关,因为这些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控制回复的时间。


订阅RSS算不算?比如,我订阅了一个blog的RSS,是因为我喜欢看这个blog,这和过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或者经过一段时间,你对这个blog的内容已经不感兴趣了,完全可以退订。


email的垃圾过滤功能已经成为信息是否过载的关键,对email挑剔的用户会选择过滤功能强大的email使用,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过滤过载的信息。另外,Gmail的无穷多地址的方法,也是避免信息过载的一个好办法。


一个出色的email,加上一些随意控制信息量的技巧,显然可以避免信息过载。


怎样就过载了?


大多数有通过RSS阅读器获取信息的用户都会害怕看到大的更新量,比如,你的Google Reader里面每天有5000个以上的更新,你会不会有心理负担?我肯定会有。那么1000呢?我还是会有。100个更新我就比较能够接受了。但是这个更新量我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也可能在我订阅的blog中,某几天的文章会比较糟糕,而过几天又会有精彩带来。比较糟糕的文章没有人愿意花时间看,但我总不能在精彩的时候订阅,糟糕的时候退订。又或者,某一天某个blog的更新量奇大,却都是重复的内容(或者把老内容重新发送)。信息过载产生了。


虽说原创的文章内容完全相同的几率几乎为零,但相似的文章还是会让信息过载。比如,Gtalk推出的时候,blogger A会有相关报道和介绍,blogger B也会有相关的报道和介绍,但究竟这样的报道和介绍对订阅者而言,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采用仔细阅读质量高的blog,对于其它相关的报道和介绍,则直接"Mark all as read"的做法,通过这样降低信息过载的程度。


目前还没有解决这种矛盾的好办法,当初门户网站的信息,都是经过编辑审查过才发布到网页上去的,有一定质量保证。但随着用户贡献内容这个大趋势的发展,智能化、信息合理屏蔽等问题逐渐严重,却又束手无策。


我们理应具备的本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深,我们应该具备防范信息过载的本领。王建硕说:100多个广播电台的声音如果没有收音机的调谐功能,就是噪音。大量的信息,如果自己没有一个调谐器,选定频段,就只有苦恼的份了。这个例子非常恰当的说明了防范信息过载的手段和方法,只不过在这个例子中,收音机制造商和广播电台已经帮助用户想出了防范信息过载的方法,在互联网中,至少目前,需要用户自己想办法。


Twitter里的好友多了,可能会信息过载,加你为好友的人越多,你所面临的信息过载问题可能就越严重。但Twitter充分赋予了用户控制权,比如你不愿意从Gtalk上收到某人的信息,可以选择"leave",或者干脆关掉Gtalk的提示,转到网站中去查看信息。


再好的服务,都会有用户抱怨你不够好,但你一定要给用户从抱怨到接受甚至离开的权利,给用户留下"欢迎光临"和"慢走,欢迎下次光临"的好印象,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Yahoo!启示录


Yahoo!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我还没有开始上网的时候就知道了Yahoo!和杨致远,我的第一个邮箱也是在Yahoo!申请的。在Yahoo!这面门户旗帜下,冒生出了许许多多的门户,但最终给我的感觉是,此门户非彼门户也。Yahoo!在门户竞争激烈的时期,依然保持着门户常青树的良好状态,并常年占据着全世界流量最大的网站这个位置。


在Web 2.0风潮来临的时候,对门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Yahoo!一早就引入了风险投资的概念,用来进行收购并不断补充着自己的产品线和服务。随着Yahoo!越来越庞大,它应对各种用户的能力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Web 2.0方面贫瘠的表现力。每有一个出色的2.0应用出现,就会触动Yahoo!的神经。不算新概念的网络相册,Yahoo!需要全力应对,力保Yahoo! Photos;del.icio.us是一个网络应用的补充,Yahoo!干脆把它直接收购。但问题是,现在还有什么互联网服务是不可能被补充和创新的吗?


面对Web 2.0的冲击,Yahoo!加速改进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并大胆的推出了新首页,一系列的整改后,依然不能抵抗2.0浪潮强烈的袭击,即便是在收购Flickr、del.icio.us之后,依然不能让用户对Yahoo!的2.0表现满意,甚至产生了抵触。看来一下子让用户由1.0到2.0,或是由2.0到1.0,Yahoo!的工作仍然需要努力。但是无论怎么推进,无论怎么收购,Yahoo!仍然在以1.0为主,这是它短期内无法摆脱的一个现状,当年的门户优势似乎开始下降,并被2.0浪潮所遮挡。


不可否认的是,Yahoo!仍是访问量的前三甲,它仍旧有着大量的机会,在找到整合2.0和1.0的模式之后,Yahoo!会重新焕发光彩。Flickr、del.icio.us被Yahoo!收购后,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反观Google的表现,在收购Blogger长期无所作为之后,Writely、Youtube的改进和整合工作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一个类似Gmail那样能够唤醒沉睡的老服务的拳头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Gmail不断更新、不断改进、不断给用户惊喜的做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再错过了一系列伟大的网站之后,Yahoo!终于重新唤出了杨致远,我期待着这位华裔能够重新让Yahoo!雄起。


别让自己成为奴隶


在老一拨的网民中询问,他们可能会知道曾经有过ICQ这样一个网络传呼机的存在,现在去问新一拨的网民,就几乎不知道ICQ了,而更新的网民,就更不可能知道ICQ这个IM鼻祖了。这个情况在国内尤为明显,就好像你现在去问新一代网民"OICQ"这个名字,知道者寥寥无几,但要问起"QQ"这个名字,就几乎无人不知了。从Tencent.com到QQ.com,腾讯已经成功的从一个模仿者成为了一个中国互联网中的王者。


英国人杨格说:"模仿使人成为奴隶。"腾讯通过迅速的创新发展,早已将杨格的这句话远远的抛在身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腾讯已经不是一个模仿者,而是一个创新者和领跑者了。现在,它还是最早并最成功的将自己的基础业务扩展至手机中的一个IM,而这也为它带来了滚滚黄金。


腾讯的业务已经无所不在,IM、门户、网络游戏、休闲游戏、电子邮件、空间、网络书签、搜索……,如果你要问中国互联网企业谁提供的服务最多,我想恐怕是腾讯。但随着业务的丰富,收入的增多,腾讯应该反思自己当初打破杨格那句话的成功所在。就拿最近的QQ书签来说,我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备份,将我del.icio.us上的书签全部导入过来,但并没有使用的冲动。del.icio.us已经先入为主了,无论在功能还是内容积累方面,都远远小于del.icio.us,除非开发组赋予QQ书签创新方面的内容,否则就只能是一味的跟在别人后面,而最终沦落成奴隶。


Google的业务从开始的搜索扩展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不断的收购和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并对现有产品和服务不断的进行改进、更新。比如Google Reader,从刚推出到现在,它不断的改进提高了用户体验,无论从Feedburner还是Feedsky数据来看,它已经是RSS阅读器中的佼佼者,但它绝对不是通过模仿Bloglines或者别的阅读器达到今天这个成绩的,Google Reader已经是用户最习惯、最顺手的RSS阅读器了。


随着业务面的扩展,腾讯必须有能力对所有的服务和产品不断的改进,就像当初和现在不断的对QQ客户端进行改进一样。梁宁说:"比百度离用户更近的,是QQ。"那么,如果QQ书签并不是一个Clone的产品,而是开发组的智慧和创新,可能QQ会离用户更近。


Google的互惠原则


国际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需要进行本土化工作,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eBay、MSN等都是这样,Google也是这样。对于eBay和MSN,我喜欢它们本土化后的样子,也喜欢使用它们本土化后的服务,但对于Google,却不是这样,我喜欢它没有本土化的样子,或者这么说,我喜欢Google胜于谷歌。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毕竟本土化是为了方便让更多的国内用户使用Google的服务,也能保证服务的稳定和快速。《影响力》的互惠原理告诉了我答案,而且这个互惠原理普遍存在于互联网中。互惠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互惠是人类特有的文明,是做人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类需要合作和互惠。email为什么会是免费的,在门户网站浏览新闻为什么会是免费的,IM为什么会是免费的等等,互联网中免费的服务大把大把的存在。


Google的服务意味着出色、免费、快速和创新(我相信远不止这些),从搜索到Gmail,从Blogger到Reader,从Google Earth到Feedburner,Google到哪儿,这些特色就跟随到哪儿。看看你的Google Account,有多少你正在使用的服务来自Google,它最大限度的把互惠原则应用在了互联网中。用户心存感激之后,就会寻找机会回报,当然,前提是你的服务和产品够好,如果安利的产品不够好,它的互惠原则的使用会导致自己失败。


Google对blog的天然好感并非没有原因。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信息发源地就会明白,门户、blog,这两个信息发源地是目前互联网中最大的,门户只会报道那些较大的新闻,不会深究许多细节,更不会每天都围绕着Google转。但blog就完全不同,它们会慷慨的讲Google的好,会围绕着Google转(12),快速、及时、全面和不知疲倦成了blog对Google强有力的支持。


Google非常清楚的知道,互惠原则在blogger的身上才会让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报。口碑传播实际上也是Google偏爱blog的原因之一,现在,还有什么比blog的传播黏度更高呢?Google每推出一个新服务,就会在全世界的blog中掀起狂澜,如果说Gmail的确足够出色,那么,Google Notebook也足够出色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Google Notebook完全是凭借Google品牌在blog界的良好口碑迅速让众多的人知道,但仅限于此,它目前还远没有Google Reader那样受人追捧。Google BlogSearch凭什么能够快速赶上TechnoratiGoogle Bookmark这样一个玩具式的产品又凭什么能够赶超del.icio.us?这就是互惠原则1:3的投入回报,只不过聪明的Google让这个比例加大了许多。


再来看看为什么我喜欢Google胜过谷歌这个问题。在我的Google Account里面,我发现我使用Google的服务有23项,这其中还不包括搜索、工具栏等Google服务,而这些服务全部来自于Google,通过互惠原则来解释,我需要回报的是Google而不是谷歌,谷歌最多只是做了很少一部分产品汉化的工作,即便是这样,我的Gmail语言还是英文,因为我希望第一时间体验到Gmail的新服务和新创意。本土化后的谷歌是一个截取后的Google片段,这和Google整合全球信息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但它的确让Google的搜索、资讯等服务更加稳定快速了,这个让步保证了谷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过不是全部的用户都会接受这个让步,我是属于不接受这个让步的部分中的一员。但我相信,随着谷歌推出更多适合国内用户的服务,我会接受的。


就像互惠原则陈述的那样,人们需要互惠和合作,Google的互惠原则有着独特的魅力,它雇佣了全世界最好的公关公司,我相信互惠原则只是Google应用的众多原则之一,但比起那些在超市向用户提供免费品尝的兜售方式相比,Google的高明的确让人倾心。


恶意软件的终结


6月1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了《"恶意软件定义"细则》,对于恶意软件的判断,用户手中已经有了具体依据,如果谁敢跳出这个规则,马上就会有人对你说不,就会被游戏所淘汰。原文如下:



1.强制安装: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软件的行为。


a)在安装过程中未提示用户;


b)在安装过程中未提供明确的选项供用户选择;


c)在安装过程中未给用户提供退出安装的功能;


d)在安装过程中提示用户不充分、不明确;(明确充分的提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软件作者、软件名称、软件版本、软件功能等)


2.难以卸载:指未提供通用的卸载方式,或在不受其他软件影响、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卸载后仍然有活动程序的行为。


a)未提供明确的、通用的卸载接口(如Windows系统下的"程序组"、"控制面板"的"添加或删除程序");


b)软件卸载时附有额外的强制条件,如卸载时需要连网、输入验证码、回答问题等。


c)在不受其他软件影响或人为破坏的情况下,不能完全卸载,仍有子程序或模块在运行(如以进程方式);


3.浏览器劫持:指未经用户许可,修改用户浏览器或其他相关设置,迫使用户访问特定网站或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上网的行为。


a)限制用户对浏览器设置的修改;


b)对用户所访问网站的内容擅自进行添加、删除、修改;


c)迫使用户访问特定网站或不能正常上网。


d)修改用户浏览器或操作系统的相关设置导致以上三种现象的行为。


4.广告弹出: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利用安装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的软件弹出广告的行为。


a)安装时未告知用户该软件的弹出广告行为;


b)弹出的广告无法关闭;


c)广告弹出时未告知用户该弹出广告的软件信息;


5.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恶意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


a)收集用户信息时,未提示用户有收集信息的行为;


b)未提供用户选择是否允许收集信息的选项;


c)用户无法查看自己被收集的信息;


6.恶意卸载: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未经用户许可,或误导、欺骗用户卸载其他软件的行为。


a)对其他软件进行虚假说明;


b)对其他软件进行错误提示;


c)对其他软件进行直接删除。


7.恶意捆绑:指在软件中捆绑已被认定为恶意软件的行为。


a)安装时,附带安装已被认定的恶意软件;


b)安装后,通过各种方式安装或运行其他已被认定的恶意软件。


8.其他侵犯用户知情权、选择权的恶意行为。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建筑",放在这里。


盲测和所选对象


Keso的《有关盲测》写的非常精彩,因为他举出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反复看了这个帖子,觉得盲测就是一则广告,就像可乐在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一样,搜索引擎公司可以找到权威性的企业来做盲测,以说服用户,而可乐则找到球星来说服顾客。从这个角度看,盲测其实就是一个广告,谷歌和百度都只是这些受雇进行盲测的甲方而已。


百度做了盲测证明自己比Google强,于是更多用户(尤其是中文用户)知道了百度,并开始了解它使用它。谷歌也做了盲测证明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强于百度,并希望借此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用"各怀鬼胎"可能许多Fans不大认同,可实际上,它们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盲测公司成了一个满足它们欲望的工具。百度会在首页中放置"把百度设为首页"的功能,谷歌也会学习并尝试着这么做。


如果非常可乐也把自己和可口可乐放在一起做一个盲测,我们来猜一下结果会是什么?实际上,非常可乐的口感的确不如可口可乐,品牌影响力、广告宣传力度等方面也都差了好大一截,差距太大了,所以这样的盲测所带来的实际作用并不大,或者说,盲测的结果不会影响用户对可口可乐的喜爱和信任。这是普通用户的认知,甚至小孩子都会觉得可口可乐更好喝。


到了搜索引擎这儿,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尽管非常可乐曾把"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作为宣传语,但仍旧非常难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品牌信任度。首先,对于MP3这个方面,Google压根儿不做,这就给了百度非常大的机会,百度超过一半的流量都来自MP3搜索;还有百度知道这个服务,Google曾在不久前宣布关闭了Google Answer服务,百度也无可置疑的超越了Google;百度贴吧更是百度的拳头产品之一;至于Google的服务不够稳定这方面的因素也对Google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搜索可以通过本地化的谷歌实现,但Gmail、Blogger等一批时下正火的服务却受到了极大影响。


百度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谷歌是个后来者,虽然Google在互联网界影响巨大,可谷歌在国内的影响力却表现平平,搜索之外的服务更是如此。谷歌这次盲测的对象选择百度,无可非议,除了百度以外,谷歌在国内并无有力的对手,甚至前段时间新浪也使用了谷歌的搜索。至于一些权威与否的争论意义,我个人认为并不足以影响一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就像我上面举的非常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例子,进行盲测并不会对非常可乐产生有利因素。


百度的第一产地在中国,而谷歌的第一产地在美国,谁更懂中文,对于目前国内互联网用户而言,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Google进行本地化的工作目前并不彻底,它许多出色的服务仍受到屏蔽和语言的障碍,我身边的同事甚至都记不住Google中间有几个"o",更别说使用它的服务了。至于安装Google工具栏、Google桌面这样的事情就更加显得遥不可及,虽然我们知道安装了这些Google工具,能够避免记不住几个"o"的情况发生。


谷歌进行盲测的目的性有点儿太过明显了,加上它本地化后的市场状况,在网上炸了锅是正常的。以目前百度和谷歌的市场占有率,百度处于明显的领先位置,盲测不可能让本地化后的谷歌立即超越百度。我认为谷歌目前和各大门户进行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谷歌针对国内用户推出一些优秀的服务,才是真正获得国内用户认知的好办法,而发生了输入法事件之后的谷歌,有点儿底气不足。


网站导航热榜生活搜索等产品推出后,谷歌已经开始了自己真正本地化的工作,可要找到它们,如果不通过Google实验室,我也无法找到。反过来看百度,知道贴吧MP3这些百度的热门产品,在首页上就能够直接找到。谷歌必须遵守Google的一些规定或者习惯,除了搜索之外,用户真正依托搜索引擎的地方,是它的增值服务,显然,百度在这方面做的更好,它把用户喜欢的自己的服务都直接放到了首页上。百度的市场份额加上这些体贴设计,不能不说百度的确了解国内用户,而谷歌牵头的盲测中显然没有涉及到这些方面。


至于个性化搜索方面,我认为目前只有高端用户才会真正在意。Gmail如何如何好,在国内用户眼中,它只是一个email,最多在国内用户中,有一少部分把它当作Google账户使用,仅此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度不会推出一个更出色的email服务,起码它有能力推出一个完全中文版,并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的email服务,别忘了,在IM领地,百度还一无所获,它不会这样持续下去的。有了贴吧、知道等黏度较高的产品之后,能把这些产品和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email应该是真正的首选。一个比较明显的前提条件是,目前国内的email服务商中,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大家都相互纠缠着,并保持着同一起跑线的状态。如果百度能够打破这一现状,无疑能够拉拢到一大批拥护者。Google毕竟离我们有些距离。


谷歌在国内搜索引擎市场中,处在第一阵营当中,所以,选择百度进行盲测是恰当的。那么,在进行完这次盲测后,下一步谷歌要做什么?


10010客服


最近频繁遭受SP流氓短信的困扰,什么"我是一个外地来的姑娘,夜晚好寂寞,请拨打xxxxxxx和我聊天,倾听我的心声",什么"有个新朋友通过本中心想与您结识,请回复6到本号码,与她交朋友",有的干脆开始诈骗"您已获赠10元话费,请回复4至本号码将话费充至您的号码"。大概每天都能收到两三个类似的短信,昨天晚上收到调情短信的时候,直接删除并下定决心向10010讨个说法。


第一次拨打
"正在与客户服务代表联络,请稍等(音乐声)"
"您好,2114号话务员为您服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最近骚扰短信太多,你可以帮我吗?"
"是哪个号码呢?"
"记不清楚,我收到就删除了。"
"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帮您了。"
"你帮我看一下我这个号码有没有什么收费短信服务?"
"请报一下您的号码。"
"132xxxxxxxx"
"请报机主姓名。"
"麦哲伦。"
"请稍等"
……
"让您久等了,除了联通公司的天气预报服务,没有其它收费服务了。"
"你能解决骚扰短信的问题吗?"
"抱歉,如果您不能提供相关号码和内容,我们无法帮您解决。"
"那就帮我转给你们值班经理,我要投诉。"
"抱歉,我无法帮您转接"
挂掉,再打,我就不信。


第二次接通
"正在与客户服务代表联络,请稍等(音乐声)"
"您好,2114号话务员为您服务。"
怎么搞得?还是这个话务员?
"帮我转到值班经理那儿。"我直截了当提出要求。
"抱歉,我无法为您转接。"
"那我就要投诉你。"
稍微犹豫后:"那您要投诉我什么?"
"你无法解决我被流氓短信骚扰的问题。"
稍微沉默:"那您可以直接给我说。"
靠,哪儿有自己记录投诉自己电话的?我相信联通公司对你们的培训是严格的,我也相信从专业角度你会引导我并把你美化的,我才不上这个当呢。干脆直接挂断,等了大概10分钟,继续拨打10010。


第三次接通
"正在与客户服务代表联络,请稍等(音乐声)"
"您好,2110号话务员为您服务。"
嗯?不会和2114号在一起坐吧?不管她,反正我要投诉。
"您好,请问有什么能帮您?"
"你帮不了我,转到值班经理那儿。"
"抱歉,我无法为您转接。"
不会是2114号串通过了吧?
"我要投诉2114号。"
"您要投诉什么方面?"
"服务态度不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
"好的,已经记录,请问您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们联通的SP也太猖狂了,成天性骚扰我。"
"请您提供相关号码、时间和内容,我会帮您提交给相关部门处理。"
"只能到这一步?"
"是的。"
"那好,让你们值班经理尽快和我联系。"
挂断。


根据我的经验,这一招是最有效的,当时的值班经理会很快和我联络的。然后一边看《越狱》一边等电话。


"叮……",我一看来电号码是1001,果然不出所料。
"喂?"
"您好,我是联通客服值班经理,请问……"
"2114号服务态度不好。"我直接打断了她的话。
"好的,我们已经记录,您还有其它问题吗?"
靠,你才有问题呢,怎么说话呢?不过考虑到对方是女性,随强压怒火。
"你们是不是对SP集中培训一下,每天收到那些傻逼的骚扰短信,搞得人都没有食欲了。"
"您好,关于这方面,我们公司已经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整治了。"
"怎么越整治越多呢?这帮傻逼是不是逆反心理忒强啊?"
"如果您收到这样的短信,可以向我们提供相关号码和内容,以及时间。"
"你好像搞错了吧,应该是联通公司帮助我们,而不是我们帮助联通公司。"
"如果您不能提供号码和内容,我们也没有办法帮您解决问题。"
"这些SP是你们联通授权的吧?"
"是。"
"那你们征得用户同意了吗?"
"……"
"如果我每天收到100个骚扰短信,是不是要向你们汇报100次啊?"
"……"
"我办卡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清楚,使用联通服务可能会遭受SP的性骚扰啊?"
"……"
"告诉那帮傻逼,再给我发一次,我要他们赔偿100元/次。"
值班经理马上回过神:"您提出的要求我们会转告给相关部门。"
"我再提醒一下,那些SP是你们授权的,所以,你们应当无条件帮助你们的用户解决性骚扰问题!而不是要求我反过来帮助你们,我又没答应可以授权给他们这些傻逼!"随即直接挂断。


"叮……",又是1001打来的。
"不好意思,刚才线路有问题……"
"不会吧?联通这么牛逼的通讯商线路也会有问题?"
"……"
"我的问题你要是解决不了,就不要在充当一个骚扰源头了!"
"好的,……"挂断!


"叮……",快11点了,一看又是1001打来的。
"喂?"
"您好,我看到您的投诉和关于SP问题的反应。"
"对。"
"2114号话务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我们会进行处理。"
"好。"
"关于SP问题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没有了。"
"好的,感谢您的支持与……"挂断!


今天暂时还没有被性骚扰。


算盘、计算器和互联网


不下一个年长者跟我说,算盘比计算器靠谱,不容易出错,因为他们更习惯使用算盘。算盘有两种出错的可能:口诀记错,或者把算珠拨错。但算盘毕竟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准确熟记口诀,否则就无法使用。计算器就不同了,任何能看懂数字和加减乘除的人,都能使用。计算器也有两种出错的可能:按错,或者机器本身存在问题。但现在看来,显然计算器普及程度更高,就连原来一直坚持使用算盘的银行,现在也开始改用计算器了。原因就是计算器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上手更容易,结果显示更清晰、直观,所以它成了主流。看看我们身边的装备,比如手机,基本都集成了计算器的功能,而不会集成算盘的功能,谁更容易普及就可想而知了。


转过头来看互联网,使用门槛最低的恐怕要算Hao123了,一个容易记住并且会自动锁定IE首页的网站集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Hao123的制作和维护成本都非常低,所以复制起来就比较容易,张三可以做一个Hao123,李四也可以做一个Hao123,等等。这有点儿像百万首页现象,凭借一个创意和一点儿基础技术,就可以了。但随着搜索引擎的发展,它们很快就被淘汰了,相比Hao123,搜索引擎的使用更加方便、简单,门槛也更低。所以,互联网中真正的计算器角色,目前来看应该是搜索引擎。


在互联网中真正能走红的产品和服务,都应该是计算器类型的,或者是制造计算器类型的。比如,博客为每个人在互联网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使用简单,博客就像计算器,不需要背口诀。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你要建立一个独立博客,就需要有制造计算器的功底,申请域名、解析域名、上传程序等复杂的工作都需要逐个完成。


接着搜索引擎的话题说,Google和百度都支持其它网站拿自己的搜索免费使用,比如,我的博客就使用了Google的Co-op搜索,也就是手机里的计算器这样的普及,越多的网站使用你的搜索引擎,你的知名度就会随之提高,所能掌握的信息也就越多,能够投放广告的场所也就越多,有百利而无一害。


互联网中扮演算盘角色的,用户在前台看不到,他们是程序员、构架师、服务器,他们也是互联网中的元素。要成为这个元素,就必须熟悉口诀,也就是说是有门槛的。


让我们来看看算盘和计算器的另一个区别,算盘体现的是计算的过程,用户可以随时监控到计算的步骤;计算器则把计算过程放到后台,在前台只有算式输入和结果呈现。同样以搜索引擎为例,在Google上面输入关键字,回车,用户能够在按下回车的瞬间看到搜索结果,这就是典型的计算器类型,至于Google怎么抓取信息,又是怎么把它们进行排列,那是算盘的角色要去做的,绝大多数的用户不会关心算盘,而只是关心计算器。


但是,上面的描述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Google的强大和流行,是需要算盘和计算器同时存在的,而且在Google企业中,算盘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部分,而计算器只是一个显示的部分。其实可以这样想,Google是一个专用算盘,只有Google的员工才会使用的算盘,它的口诀是Google的机密。用户完全可以把Google当作一个计算器,但Google牌计算器的核心在于它的口诀和算盘。口诀和算盘越合理,它的计算速度就越快、越准确。Google能够把算盘和计算器同时纳入进来,并且完好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它的聪明之处。


算盘和计算器的区别,可以用来作为衡量一个网站或者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工具(或者依据), 如果你只是一个算盘,那我可以告诉你:没戏,如果你只是一个计算器,那可以告诉你:凑合,如果你是它们的结合体,那么可以告诉你:有赢的希望。


以更懂之名


在国外互联网巨头纷沓而至的时候,我们曾经多么自诩的说出了"我们更懂中国互联网"这句话,以为这么一说,我们就真的比别人更懂中国的互联网了。


先来看看我们更懂的具体表现吧,我们值得骄傲的QQ,功能强大,用户数量众多,可你是否有过号码被盗的经历,到客服那里申诉百呼不见其应,时不时的弹出广告窗口骚扰你,机器的系统资源被它贪婪的吞噬,总有不熟的人给你发送病毒馅饼,等等。网络新闻媒体老大的新浪,除了在网页中插入更多更烦人的广告,又或者是不停的弹出广告窗口,页面拖的老长,在某些版块总能看到擦边球的字眼或者图片,邮箱容量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还美其名曰的把该说的能说的全都说了,并且天生收不到一些邮件地址的邮件。


百度也曾说过它更懂中文,可回馈用户的结果就是用越来越多的竞价排名结果欺骗用户,也许更懂中文里面,还包括它提供的MP3搜索吧。3721也曾以更懂中文自居,可流氓最终还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我之所以喜欢Google Talk和Skype,是因为它们给用户提供的是干净的软件干净的服务,以及它们出色的、与众不同的功能。它们没有更懂中文,却给了我们另一种体验。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更倾向使用不很懂中文的网络服务,IM是这样,email是这样,就连门户也是这样。


当Web 2.0的风潮来临的那一刻,我们仍旧在证明我们更懂中文。一个优秀的国外Web 2.0网站,在国内总能找到"中文版",却很少能找到出其右的中文版。更懂中文被这些人糟蹋了,更懂的结果就是,我们克隆出了大量的阉割后没有灵魂的中文版,除了占据一些与它们一点儿都不相称的域名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的性子似乎比想像中的更急,原以为克隆一个中文版放在那儿,就立刻能够吸引来大量的用户(因为我们的人数多嘛),可还没等多少人了解,网站就已经灰飞烟灭了。问题是,凭什么你克隆一个阉割版的放那儿,大家就要来?即便过来了,又会怎样,克隆了别人第一个创意,你的第二个创意在哪儿,你自己真正的灵魂在哪儿?这些问题还没等告诉用户,网站就已经耗不住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我喜爱的又拍网了,也就不会有抓虾这样出色的阅读器了。


其实,我们原本可以做的更好,可以更懂中文,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把更懂中文当作一种资本,并不断的以这个资本自居着、不思进取着,直到灭亡的那一天。


美化的结局


iAsk是新浪旗下的爱问搜索,曾经是搜索问题答案的搜索引擎,慢慢地,新浪发现爱问不怎么能够吸引眼球,就放置在旁了。这里有个细节,就是前面我反复说过的,百度已经把口号改为"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在中文问题答案搜索中,百度知道已经遥遥领先了。随着网易的博道、搜狗、SOSO等的上线,爱问已经有点儿鸡肋的模样。唯一能让它迅速崛起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找到另一个更强大的搜索引擎进行合作。现在,新浪找到了Google


百度知道对爱问的打压实在是致命的,新浪把自己的搜索引擎命名为爱问,切入点就是对于问题答案的搜索,结果被百度远远甩到了身后,甚至在推出后不久爱问就已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搜索引擎了。和中国第一门户这个称号相比较,爱问让新浪颜面无存,不能说新浪弃百度投Google,与百度的打压不无关系,与Google合作,至少不会与爱问这个美好的初衷产生矛盾。


对于与搜索引擎的收益分成,Google也会高于百度。Google一直都采取合作的态度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网站进行合作,越来越多的网站上挂出了Google提供的广告字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网站能够从中获得合理收益。新浪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说一千道一万,爱问也好,和百度或Google合作也好,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次新浪瞄准了Google,站到了和网易、腾讯同一个起跑线上。这里有个本质区别,广告并不是网易和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却是新浪的主要收入来源,新浪把爱问抛给Google,也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广告渠道和广告来源,让广告和自己离的更近一点儿。


搜狗一直坚持独立研发和运营,在国内搜索引擎市场已经占据了第二阵营的领头位置,搜狗推出的免费企业邮局服务和搜狗拼音输入法一直被用户所称赞。网络地图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立产品。但搜狗的收入增长缓慢,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都只能是第二阵营中的佼佼者,要跻身到第一阵营,与百度、Google平起,搜狗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新浪美化的结果就是,爱问成为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纯品牌产品,依附于新浪这棵树下,永远也不可能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BTW:不知道现在新浪邮箱是否能收到来自Gmail的邮件?


庞杂的IM市场


ICQ这个极具创意的互联网产品诞生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会揭起互联网世界里的通讯软件大战。对于IM,大部分互联网用户都不会陌生,ICQ、QQ、Yahoo! Messenger、MSN、Skype、淘宝旺旺、网易POPO、UC……,这些一说能说一大堆。


从email开始,互联网服务就已经产生了千篇一律的细微差别,Yahoo! mail、Hotmail、Gmail等email服务,其实基本功能都是发送邮件(有时附带附件),但空间大小、访问速度、抵御垃圾邮件能力等方面就有较大差别。如今的IM也是这样,文字聊天是IM的基本功能,传输文件、语音、视频等是增值服务,在这些增值服务方面就体现出它们的具体差别了。


还有一种分类方式,就是根据具体用户群的应用方面来划分。比如,淘宝旺旺就是针对淘宝服务的IM,买家、卖家基本都用它进行联系,在这个应用层面上,其它的IM就很难渗透进来。再比如,用户与海外朋友语音聊天,首选应该会是Skype,而不会是QQ,在这个应用层面上来看,他们一定会选择语音效果最好的IM。


IM和email服务虽然有一些雷同,但也有差别。不论你使用的是哪家邮箱,都能够接受其它邮箱发来的邮件,也能够给其它邮箱发送邮件。但IM却不是从这个方便用户使用方面开始的,它一开始就陷入了排挤竞争的状态,每一个IM服务提供商都希望所有用户都来使用自己的IM软件,从而达到占领用户桌面的目的,但这可能吗?广受好评的Gmail也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也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既然有email这样的前车之鉴,IM的商家就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明白这个道理。


完全放开自己才是IM真正可行的路。MSN和雅虎通互相打通了,它们的用户就都因此而感到方便,我把MSN用户导入Google Talk,明显感觉内存不吃紧了。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留住用户的理由。QQ提供了那么多增值服务,但有多少是你都在使用的呢?可见,对于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IM的使用需求,即便是针对同一款IM,也有不同功能使用的需求。只有当网络中各种各样的IM之间畅通无阻,IM才真正开始是一种网络聊天的工具,附带上自己的邮箱服务,IM才有可能真正临架于email之上。


IM可以分出更多的类别,但它们都应该是真正能够互通的,聊天、传送文件等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庞杂的IM市场才会真正变得统一,我也就不用打开那么多的IM窗口了。


左右夹击的策略


网站让用户停留的更久一点儿能够成功,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站也能够成功,这要看你的网站是什么类型的,要实现什么功能,都提供那些服务和产品等来定。比如,MySpace就是让用户停留的更久一点儿的网站,Google就是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站,它们都是成功的,同时它们的主题思想、提供的服务决定了它们的不同之处。


请注意Google的那句话: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站。这句话里说的是Google.com这个网站,而不包括Google其它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比如,Blogger就不是让用户尽快离开的网站,至少在浏览一些优秀blog的时候,我不会尽快离开,而是恨不得翻个底儿朝天,不论是搜索还是链接,都是让我更久停留的原因;Google Reader不会是一个让用户尽快离开的产品,当里面聚集的Feed越来越多的时候,用户使用Google Reader的时间就会越久,里面的Tags、Share、Add Star等功能都是为了更长时间的黏住用户;还有Google Talk,你难道每天登录进去就是为了寻找某人,简单聊两句就离开吗?至少我不是,它每天都在我打开计算机的时候就挂着,直到关机为止。


有人说27秒就可以放弃Google,放弃了之后呢,是仍旧会继续使用Google还是就此彻底放弃使用Google以及它所有的服务呢?差别就是这个"放弃"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包括永久的)。在登录Google之后,就能够通过累积让Google更懂你,搜索是这样,输入法也是这样,如果是长期的,那这个成本未免有点儿太大了,大的让我承受不了。从我开始使用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的时候,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通过它进行的所有搜索动作,都被记录到我的Google账户里面,通过它进入Gmail、Google Reader、Calendar等Google服务,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放弃之后,我的这些习惯统统都要改变,而且是被一个最多排在第二位置的搜索引擎所替代。


Google桌面也不是一个让用户尽快离开的服务,你会打开它搜索一下本地信息然后就关掉吗?我想如果要一个一个把Google分辨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一群Gfans在一起来说,都不会有完全雷同的答案。


Google一方面让用户尽快离开Google.com,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出色的服务黏住用户。一方面,Google不断的提高搜索速度来让用户尽快离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黏住更多的用户。尽快离开和黏住用户,这两个看似极其矛盾的方面,Google完好的演绎出来了,把两个矛盾的模式,在自己身上成功的表现了。Evan Williams说:在Google里,目标是创造一些非常、非常大的东西。我想,尽快离开和黏住用户,就是一件非常、非常大的东西。


市场占有率的实与虚


但看新闻A新闻B,两个都来自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报告,不知道你会不会感到奇怪,怎么市场占有率占绝对优势的百度会被Google在7个方面赶超。再看这个新闻,你可能就更糊涂了。都来自于新浪的新闻,但能说的、该说的、可能的都被这里报道了,于是分辨真伪、正确与否的重担就交到了读者手里,你自己看着判断吧。信息能不爆炸吗?


从我身边的人能够看出,百度搜索的确占有较大优势,因为大部分人都在用它,而Google作为一个外来的、比较另类的搜索引擎,让他们感到并不那么顺手。但你很难相信,一个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百度只在娱乐搜索方面领先Google,按照这个逻辑推断,Google应该占有绝对领先的市场位置。


但实际上,百度确实凭借MP3搜索和百度贴吧远远将Google抛於身后,相信许多用户都知道面对超女等火遍中国的娱乐节目,百度更是遥遥建立了自己的领先地位。而在搜索引擎理应尊重的客观事实搜索结果面前,它就显得有些软弱无力了。再加上对于非中文信息的搜索需求,百度更加束手无策。所以,我相信新闻B中的调查结果,因为在我这里也会是Google领先绝大多数。


百度的市场占有率还有一些其它因素,比如,Google产品的稳定性方面,百度就占有绝对优势;如果问国内用户知道百度空间和Blogger的谁多,我想应该是百度空间。


当然,百度知道也肯定领先Google,而且不排除百度会继续推出自己特色的产品来扩大自己和Google之间的距离,现在百度的口号已经改为"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下一步,百度会利用自己优势的一面对抗竞争对手。


对于网易和腾讯,Google已经是它们的搜索引擎的技术支持者,下一步,Google将会继续通过广泛的合作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谁才是先下手的人


如果说微软先对手一步将操作系统和Office变成了自己的两座金矿,那么同时微软也为对手留下了机会,显然Google识破了这些漏洞并一路赶了上来。在微软横扫一切传统企业经济的时候,人们看到了操作系统和Office利益的"显著特点"。可面对微软缔造的帝国围墙,多少人不寒而栗的消失了。


操作系统和Office Web化,是Google要做的,只不过它先做Office,后做操作系统。Google不仅要把它们Web化,也要Free化,并且都会Search化。Google的专长在搜索,而它也确实通过搜索赚到了许多,金钱、名誉、地位、品牌和影响力。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能够一呼百应的,似乎只有Google。


Google在微软之后下手,但却有着势如破竹的阵势,如果按照之前那些胆寒的对手们的理论,似乎别人没什么机会。但现在,Facebook有机会,MySpace有机会,Google同样有机会,只是看你是不是能够发现机会并合理的利用。在2年前,你会相信Facebook有竞争操作系统的机会吗?


这一次的操作系统大战,有极大的影响力。今后,没准接入网络之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儿是:选择接入Google网络、接入Facebook网络还是MySpace网络?然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现有的Web操作系统了。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搜索框,搜索选择出自己需要的Web操作系统。


星期二, 八月 07, 2007

Facebook的第三方开发平台


忽闻Facebook要推第三方开发平台,实则该项目已经启动, 我还去发了几条Twitter信息。其实类似的平台早就有了,比如Google的个性化主页,就是这样的平台。可怎么一下子就把微软的帽子给Facebook扣上了,让我觉得奇怪。或者就是Google在互联网方面已经超过微软,所以不合适给Google戴上。在Facebook上发Twitter信息的时候,出过一次错误,我想同样发Twitter信息,在Twitter网站上的成功率会是最高的。


目前Facebook的Applications内容还算丰富,这完全是开放后带来的好处,但是有个前提,你必须是Facebook的用户。如果说能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Facebook明显不是最强的那个,Google、Yahoo!、微软,随便一个都比Facebook强大,也比它整合资源的能力强,况且,前面已经有了My Yahoo!、Google ig。


如果说Facebook要整合出未来的操作系统,必要的浏览器支持是必须的。Google鼎力支持Firefox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猜测Facebook是为了避免过早暴露目标,但目前为止,Facebook只是做了整合一些常用网络应用的工作,而像搜索、信息产生等,仍旧牢牢掌握在其它企业手中。


即便开发者可获得由自己创建的应用带来的全部所有广告和交易收入,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不是看中Facebook的用户而来,Google个性化主页不停的有新消息传来,可我还是很少登录进去,对于Facebook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不止是精准


其实对于广告,有一些我还是相当偏爱的,比如小罗连续四脚横梁和立柱的那个耐克广告,我就能做到温故知新。可有些广告,完全是被迫温故知新的,比如地方台无痛人流之类的广告,从早到晚,不是生殖健康就是无痛人流,好不容易百忙当中抽出时间关注一下地方台,可电影还没怎么看,一会儿这家医院无痛人流,一会儿那家无痛人流,地方台还真让人皱眉头啊。


不论什么业务,只要有信心,都可能冲出地方,走向世界,从地方走向央视,到时候央视不同意,用钱砸,1亿子不行2亿子。有钱还有什么行不通的吗?用户皱眉头就用钱好好包装一下广告片,让亿某来做广告导演,子亿做主演,完全一个黄金组合。不知道看一遍广告会不会给用户¥1,这样也好对用户有个合理解释:虽然我可能让不适当的人群看到了广告,可是我有付钱嘛。到时候看谁还敢说烦。


目前的这种状况,也可以说是广告的精准投放吧。你想啊,无痛人流广告所适合的用户年龄,也就是十来岁到二十来岁上下。不过精准的程度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比如在一些青春偶像剧场中间插播此类广告,因为这些剧场的观众年龄与之符合。


只有少数大医院有能力面向全国。无痛人流也完全可以做到啊,开始先面向地方,扫除那些青年男女的心理障碍,然后就是扫除全国青年男女的心理障碍。由小面积的精准投放,扩展到大面积的精准投放。当然,不排除自己投资拍摄青春偶像剧的可能性,这样一来,获取利益就不止是一条腿了。


话都让某人说了


谁是你的用户?看客还是作者?
收钱的话题


似乎有点儿自相矛盾。


信誉度问题


一直都知道有信用卡这个东西,买东西、吃饭的时候可以刷,然后银行会给一定的积分返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无息透支,透支的额度取决于你的固定资产和收入状况。概念是不错,不过我这个人从来都没有借钱的习惯,也就一直都不乐于此道。前一阵子招行的业务员跑到单位来上门服务,我都回绝了。


不过上个礼拜,我没有回绝中信银行的业务员。前面一大堆类似保险公司推销员口才的废话我就不写出来了,当业务员看到我的年收入数字的时候,问我:"你想透支小金额?"然后紧接着就一点儿不隐含的告诉我:"你可以把收入填高一点儿,这样能申请到级别高的信用卡。"于是不由分说在那个数字前面加了个"6"又加了个"."。


"这恐怕不合适吧?"
"没事儿,我一直都是这么办的。"


就这样,我的收入一下增长了好多倍,我的信用卡级别也随之上涨。


看来我的信用度是由银行的业务员人性化"判断"的,方便了有具体需求的客户,也方便了业务员完成任务,一举两得,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也是我们的信用度产生的方法,只要你别太离谱,业务员就会想方设法满足有特殊需求的客户。


银行压业务员,业务员反过来要求银行,相信这样的循环是存在的。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是一样的想法,中国十几亿人口,市场需求非常大,这么点儿任务量很容易就完成了。业务员也理直气壮,你给客户几千块钱的透支额度根本不具吸引力。于是,我的信誉度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被人性化的确定了,他好我也好。


但也就是在这种他好我也好的状态下定出的客户信誉度,问题相当不少。比如,开始办理了招行信用卡的同事,抱怨给信用卡里面补款比较难,因为人多,而且招行二十元兑换一个积分,其它银行有一元兑换一个积分的,他们就觉得吃亏了。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做法是,直接把招行的信用卡转至认为合适的银行中去。另一种普遍做法是,干脆不用了。


在我看来,办理信用卡和办理手机卡一样混乱,这个混乱的程度直接取决于业务员的敬业、负责任程度,以我所了解的情况,随便找一个没有欠费记录的身份证,就能够办一张手机卡,没人管是不是本人,信用卡同样能够这样办出来。名片、收入等条件都不难实现,这样的信用卡也同样能够享受透支、消费、无息等服务。


说到最后,还是一个体制问题,信誉度问题。